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活力因子”注入申城创新“血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08:53 解放日报

  期盼已久的《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简称“36条”配套政策)前天一经公布,就引起各方关注。增加创新要素投入、提高创新活动效率、促进创新价值实现……一个个“活力因子”注入申城创新“血脉”。昨天,本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人士在第一时间表达了他们的想法。

  政策,细细研读

  早在今年三月上海科技大会召开期间,不少企业代表就热望着配套政策正式出台。昨天,当“36条”配套政策在媒体上公布后,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志良马上拿着政策原文,一条条研读。“我们这类科技型企业的优惠更多了!”钱志良说,“36条”配套政策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可以将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纳税额,或者在购买国外先进设备时提供资助,这能节省不少研发成本,让企业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在推进成果转化方面,“36条”配套政策不仅提供了专项转化资金,还可以给予相应的费用优惠,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成果转化后顾之忧。总而言之,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专业优势更容易发挥了。

  在加拿大工作后回国任职于会计事务所的顾兴华作为“海归”,自然最关心政策中有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他发现,在为企事业单位吸引和培养人才提供支持方面,“36条”配套政策的触及面更广了。通过实在的优惠措施对高层次人才形成更大的吸引力,让他充分感受到上海汇聚人才、扶持人才的信心与力量。

  行动,积极酝酿

  配套新政策出台当天,上海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曹振全正在复旦大学与王生洪校长签署产学研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对新政策在“增强产学研创新合力”方面提出的5条举措,双方都深受鼓舞。曹振全表示,将用好用活这些配套政策,与复旦大学在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组成联合团队,共同申报和争取国家及上海市重大项目。

  根据新的配套政策,对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在政策执行到期后还可再延长2年。对此,曹振全特别振奋。作为上海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上科院目前参股和控股企业数已达82家,2005年总收入有50亿元,占全院比重超过2/3;这些企业的利润总额达到3亿元,占了全院利润近7成。他表示,这样具体化的利好政策,将在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过程中发挥极大作用。

  上海红双喜集团董事长黄勇武透露,目前集团内各部门已开始逐条学习“36条”配套政策。尤其对集团不少下属的小企业来说,“36条”配套政策无异于“及时雨”。来自海内外的优秀人才看到“36条”配套政策后,也更加乐意扎根上海搞创新了。

  实践,路在脚下

  从1950年起就在上海机床厂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勤之,2004年起又到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担任教授。作为产学研“红娘”,他自己也在拼命“拉拢”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因此对政策中强调的“产学研”很有共鸣。

  他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搞研究,一定要有的放矢。尤其是应用类学科,要把国家发展、产业发展和学科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单为实际生产,或是单为学科发展搞研究,都有失偏颇。“‘产学研’的概念不是第一天提出,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他分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长处是理论,比较宏观,而具体到一台设备上的螺丝钉,可能就不大在行,而企业正好相反。如果发挥彼此长处,就是一次成功的“产学研”;如果发挥的是彼此短处,就会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互不信任。如果再加上对专利权归属、奖项归属、利益分配等问题锱铢必较,就很难真正合作起来。他希望,在政策提出明确导向后,能配套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引逼”结合,把学校和企业拉得更近些。

  2002年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的陈凯,其公司———鼎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就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他相信“聚焦浦东、聚焦张江”的战略将进一步落到实处。同时,为海内外优秀人才提供的诸多优惠措施,包括个人税收、对突出人才奖励等,都会让上海的创业环境更加完善。

  任本报记者章迪思郑红

  的若干配套政策》(简称“36条”配套政策)前天一经公布,就引起各方关注。增加创新要素投入、提高创新活动效率、促进创新价值实现……一个个“活力因子”注入申城创新“血脉”。昨天,本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人士在第一时间表达了他们的想法。

  政策,细细研读

  早在今年三月上海科技大会召开期间,不少企业代表就热望着配套政策正式出台。昨天,当“36条”配套政策在媒体上公布后,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志良马上拿着政策原文,一条条研读。“我们这类科技型企业的优惠更多了!”钱志良说,“36条”配套政策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可以将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纳税额,或者在购买国外先进设备时提供资助,这能节省不少研发成本,让企业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在推进成果转化方面,“36条”配套政策不仅提供了专项转化资金,还可以给予相应的费用优惠,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成果转化后顾之忧。总而言之,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专业优势更容易发挥了。

  在加拿大工作后回国任职于会计事务所的顾兴华作为“海归”,自然最关心政策中有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他发现,在为企事业单位吸引和培养人才提供支持方面,“36条”配套政策的触及面更广了。通过实在的优惠措施对高层次人才形成更大的吸引力,让他充分感受到上海汇聚人才、扶持人才的信心与力量。

  行动,积极酝酿

  配套新政策出台当天,上海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曹振全正在复旦大学与王生洪校长签署产学研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对新政策在“增强产学研创新合力”方面提出的5条举措,双方都深受鼓舞。曹振全表示,将用好用活这些配套政策,与复旦大学在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组成联合团队,共同申报和争取国家及上海市重大项目。

  根据新的配套政策,对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在政策执行到期后还可再延长2年。对此,曹振全特别振奋。作为上海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上科院目前参股和控股企业数已达82家,2005年总收入有50亿元,占全院比重超过2/3;这些企业的利润总额达到3亿元,占了全院利润近7成。他表示,这样具体化的利好政策,将在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过程中发挥极大作用。

  上海红双喜集团董事长黄勇武透露,目前集团内各部门已开始逐条学习“36条”配套政策。尤其对集团不少下属的小企业来说,“36条”配套政策无异于“及时雨”。来自海内外的优秀人才看到“36条”配套政策后,也更加乐意扎根上海搞创新了。

  实践,路在脚下

  从1950年起就在上海机床厂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勤之,2004年起又到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担任教授。作为产学研“红娘”,他自己也在拼命“拉拢”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因此对政策中强调的“产学研”很有共鸣。

  他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搞研究,一定要有的放矢。尤其是应用类学科,要把国家发展、产业发展和学科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单为实际生产,或是单为学科发展搞研究,都有失偏颇。“‘产学研’的概念不是第一天提出,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他分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长处是理论,比较宏观,而具体到一台设备上的螺丝钉,可能就不大在行,而企业正好相反。如果发挥彼此长处,就是一次成功的“产学研”;如果发挥的是彼此短处,就会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互不信任。如果再加上对专利权归属、奖项归属、利益分配等问题锱铢必较,就很难真正合作起来。他希望,在政策提出明确导向后,能配套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引逼”结合,把学校和企业拉得更近些。

  2002年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的陈凯,其公司———鼎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就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他相信“聚焦浦东、聚焦张江”的战略将进一步落到实处。同时,为海内外优秀人才提供的诸多优惠措施,包括个人税收、对突出人才奖励等,都会让上海的创业环境更加完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