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公共视点]为三峡文物撑起“保护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07:1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背景新闻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工程宣告建成。同一天,来自文物保护部门的专家宣布,通过10年的努力,经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文物工作者按照计划的程序,在三峡沿岸对即将淹没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三峡地区千余处文物和文物点已经得到了妥善的保护,遵照相关规划,三峡文物保护阶段性目标已顺利完成。

  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保护行动。1087处需保护的文物点都将在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前得到抢救与保护,其中700多项地下文物规划的总勘探面积达1600万平方米,还有300多处题刻、古桥梁、古民居、古建筑等地面文物。

  1996年,《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报告》及分县保护规划报告编制完成。根据三峡文物抢救规划,1087处文物点总投资预计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全国72家考古单位云集三峡库区,占中国具考古资格的文物单位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数千名考古工作者每年挖掘量超过20万平方米,相当于平常10年的工作量。截至2005年底,地下考古发掘面积达110.7万平方米,已出土珍贵文物9000余件,一般文物17万余件。(周道)

  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按照工程建设目标,三峡大坝建成后,将要形成1080平方公里的三峡水库,涉及的22个县区将随着三峡大坝工程的进度逐渐被淹没。

  保护和抢救受到淹没威胁的文化遗产,是工程建设者和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三峡淹没区内的文物有多少?价值如何?怎样保护?迫在眉睫之际,仍没有确切的定论。编制保护“规划”探明“家底”

  1993年11月,国家文物局调集了全国26个文物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文物工作者开赴三峡,开始了对三峡文物保护规划的普查工作。1994年3月,经国务院三建委与国家文物局会商决定,由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文物研究所共同组建“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以下简称规划组),全面负责三峡淹没和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1996年,规划组根据30个委托单位的基础规划成果,编制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以下简称《规划报告》),并分批提交给相关职能部门。

  《规划报告》包括总报告、分省报告和分县报告三部分。同时,编制了《三峡工程库区地面文物保护规划经费概算细则》和《〈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有关内容的修订与补充》。

  三峡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成果总计54册,200余万字。1998年8月,《规划报告》获国务院三建委组织的专家论证会通过。2000年,获国务院三建委批准并在三峡地区实施。

  由于诸多原因,三峡工程淹没和迁建区内文物的基本状况一直没有探明。为此,探明淹没和迁建区内的文物状况是规划的首要任务。

  经300余名文物工作者两年多的实地普查,三峡工程淹没和迁建区的文物家底基本摸清,1282处文物和文物点初步被确定为保护对象。其中,地下文物829处,地面文物453处。这些文物和文物点囊括了三峡地区的各个历史阶段,具有极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按照规划组组长俞伟超先生的归纳,这些文物和文物点包括:6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生物化石点(含14个难得的未被扰动的旧石器遗址);8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余处具有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巴人遗址和包括巴王墓在内的巴人墓地;数十处可说明楚、秦文化进入三峡地区历史过程的遗址和墓地;470余处汉至六朝的遗址和墓地;6处包括白鹤梁在内的枯水水文题刻和90余处宋代以来的洪水题刻;2处汉代石阙和数十处唐代以后的摩崖造像、碑碣、摩崖诗文题刻;300余处表现三峡自然地理和民俗民风特点的庙祠、民居、桥梁等明清建筑物;诸多的古栈道、古纤道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航运遗迹;大量土家族等民族民俗文物,称得上是古代巴文化遗迹延续至今的活标本。

  但是,由于对《规划报告》的审批时间过于漫长,一些文物和文物点在没有适时的保护措施下,遭到了非法盗掘和野蛮施工的破坏,致使一些文物在最后审批时,因失去了保护的可能而被剔除。

  文物“家底”的探明,填补了三峡淹没和迁建区文物总量长期难以确定的空白,为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确定了最基本的保护对象。按照“规划”紧急实施“抢救”

  《规划报告》根据蓄水进度,将文物的保护时间和范围按以下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96-1997年完成海拔83米水位线以下的文物保护。第二阶段,1998-2002年底完成海拔135米水位线以下的文物保护。第三阶段,2003-2005年底完成海拔156米水位线以下的文物保护。第四阶段,2006-2009年完成海拔177米水位线(含2米风浪浸没高程)以下的全部文物保护。

  对以上各淹没线内文物所在高程、发掘面积、具体实物数据指标等,《规划报告》均制订了详细的方案。相关实施部门可依据规划中文物指标的各种系数和保护阶段各年度投资系数,核算出每个文物点,每个阶段所需人力、财力的具体量化数据,以突出文物保护的计划性。

  在对三峡淹没和迁建区文物进行具体保护规划之时,考虑到在实施阶段中,定会出土和征集到大量文物,以现有的三峡地区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的条件而言,很难承载保管、研究、利用的职能,规划组为此委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就三峡地区的博物馆建设项目进行了总体规划,形成了三峡地区《博物馆建设规划报告》。

  报告拟在重庆市建设“三峡博物馆”,在宜昌和万县建设“三峡博物馆”分馆。在论证会上,虽然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以不属工程投资范畴为由,建议另行立项和筹资。基于此,有关部门已另行申请,在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得到了重庆市和中央财政的经费支持。目前,投资数亿元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已在重庆市中心落成。

  在对三峡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对地下文物保护的经费核算,可依据已有的定额标准,对地面文物保护经费的测算则缺乏适用的核算依据。为此,规划组约请了众多资深古建和文物专家,就文物的属性和三峡地区的特殊性,编制了《三峡工程库区地面文物保护规划经费概算细则》。

  《概算细则》主要面向三峡地区的地面文物,按文物建筑、古石刻、古桥梁等分类,以搬迁保护、原地保护(含异地复制)、留取资料为主要措施的概算文本。意在科学合理地安排保护经费,规范地面文物保护经费的计算标准。

  《概算细则》的制定和实施,填补了我国地面文物保护缺少经费核算依据的空白,为进一步规范全国地面文物保护经费的计算标准,出台适合我国地面文物保护经费的概算依据文本,奠定了基础。史无前例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

  根据专家论证会意见,1998年,规划组对《规划报告》作了相应的修订与补充,形成了《〈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有关内容的修订与补充》。

  其中,剔除了由于迁建区的变化、防护区设置及淹没区高程具体化等因素形成的不属保护范围的42处文物和文物点;将保护经费统一调整到1993年5月的价格指数上;调整了部分文物的保护方案和保护等级;对在审批《规划报告》期间遭到毁坏的44处文物予以了说明、计列和保护方案的调整;对于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博物馆建设项目,剔除了经费数据,提出了另行立项、另行筹措资金的建议说明等。

  对三峡工程淹没和迁建区制定的《规划报告》,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文物保护规划,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物保护的系统工程。它充分反映了我国文物保护的方针、政策、理念,体现了现阶段中国文物保护的总体水平。

  详实的文物普查,填补了三峡工程淹没和迁建区文物总量和文物状况不确定的空白;可行的保护意向,基本达到了“最大程度地抢救,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的效应;合理的经费测算和投资计划,确保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众多科研机构的联合参与,开创了我国考古学、建筑学、民族学以及水下考古、地质勘探、地理测绘、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文物保护规划的先河;文物工作者的齐心努力,锻炼了文物队伍,造就了一批专家学者;成功的规划之举,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先规划后实施,已成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基本操作程序。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已被视为大型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的蓝本和范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