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极值得一生珍藏的南极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07:46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南极值得一生珍藏的南极之旅

  符志坚与南极企鹅

  

南极值得一生珍藏的南极之旅

  极光奇观

  

南极值得一生珍藏的南极之旅

  南极日落

  聚焦理由

  海南小伙符志坚经历生死考验,成功征服了地球上最寒冷、风暴最猛烈的神秘大陆———南极。

  符志坚的传奇经历令人敬佩,值得海南的父老乡亲为其骄傲与自豪。

  对于绝大多数读者而言,南极是一片令人好奇的神秘世界。

  今天,已科考归来的符志坚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他的南极之行,并提供了许多难得一见的南极影像,为我们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

  这些,不仅仅值得符志坚一生珍藏,也值得我们珍藏。

  23岁的中专毕业生,第21次南极中山站越冬科学考察队最年轻的队员,15个月的南极科考……采访符志坚前,在惊叹这位海南小伙子传奇经历的同时,记者的心头也不断涌上一连串好奇的问号。今天,在本报三亚记者站里,这位衣着简朴、身材适中,面庞黝黑的海南小伙子,将他从2004年10月至今年3月那段“值得一生珍藏的南极之旅”向记者娓娓道来。

  “出去长长见识,多些阅历”

  符志坚1983年出生在东方市四更镇,7岁时随父母和姐姐迁居三亚。19岁时,符志坚从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毕业,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三亚地磁台工作。

  “以前只在中学地理课上知道南北极,但是根本没想到自己以后会去那里。”符志坚过去对南极知之甚少,连电视和报纸关于南极的报道都很少看,“只知道那是环境恶劣,冰雪覆盖的荒凉之地。”

  2003年,年仅20岁的符志坚由单位推荐成为南极科考候选人。符志坚说,当时就是抱着出去长长见识,多些阅历的想法。

  “对家里人来说,南极是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母亲担心我过去会有危险,但最后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符志坚说。

  符志坚和其他候选者于2004年被送往黑龙江亚布力基地冬训,参加滑雪、攀岩和滑落停止等项目培训。2004年7月,符志坚等17名队员被选中参加中国第21次南极中山站越冬科学考察,开始在北京接受为期3个月的业务培训。

  

南极值得一生珍藏的南极之旅

  中国南极中山站鸟瞰

  

南极值得一生珍藏的南极之旅

  剔透冰山

  闯出“魔鬼西风带”

  2004年10月25日上午9时,伴着响亮的长鸣汽笛,满载第21次中国南极考察队员的“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缓缓驶出。“雪龙”号此次出征南极,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考察任务,并成功地登上了冰穹-A这一被称之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实现了人类首次从陆地登上南极冰盖之巅的梦想。

  在南大洋南纬45度至60度海域,常年西风不断,气旋频繁,是南极考察必须穿越的地区,被人们称为“魔鬼西风带”。2004年11月15日,“雪龙”船进入西风带后,遭遇了连续5个大气旋,最大风力达到10级以上,狂风掀起的巨浪压得万吨级的“雪龙”船在海上剧烈摇晃。经过船上人员8天8夜的连续奋战,“雪龙”船最后终于闯出“魔鬼西风带”。

  说起这段经历,符志坚仍心有余悸地说,在11级大风和8米高的大浪中,“雪龙”号东倒西歪,好像就要被狂风巨浪淹没。船上很多人开始晕船,和他同屋的队友也因为晕船连续3天没有进食,只能痛苦地躺在床上。符志坚没有出现严重的晕船症状,在船上帮忙照顾其他晕船的队友。

  经香港、过澳大利亚,历时1个多月的艰难航行后,“雪龙”号于2004年11月27日终于胜利抵达南极。

  两次历险死里逃生

  第一眼看到南极,符志坚觉得和自己的想象差不多。“满目都是白茫茫一片冰雪,冰原茫茫。在这个白色世界里,除了天空是蓝色的,很少能看到绿色。”而就是在这片冰海雪原中,符志坚经过了两次死里逃生的历险。

  到达南极后,符志坚主要负责在中山站附近进行地磁和高空物理观测工作。从生活的中山站宿舍区到工作的检测室大约300米,这段看似短短的距离因为恶劣气候,最久的一次竟然走了1个多小时。那天夜里,符志坚完成观测后准备返回宿舍区,不料猛烈的暴风雪突然袭来,四处黑蒙蒙一片。为了躲避愈加猛烈的暴风雪,符志坚抱着器材爬到一个雪窝里躲避。半小时后,暴风雪慢慢减弱,宿舍区的灯光开始闪现。冒着风雪,经过1个多小时行走,符志坚在前来接应的队友的搀扶下回到宿舍区。

  另外一次,符志坚和2名队友去钻冰芯时途经一道冰缝。要到达对面冰岸,符志坚和队友必须从一块1米多宽的浮冰上踏过。2名队友先后走过去后,轮到符志坚时意外却发生了,他刚踏上浮冰,浮冰就开始往下沉。在队友的大声喊叫声中,符志坚赶快跳上对面冰岸。

  “事后回想不禁非常害怕,浮冰之下就是300多米深的大海,掉下去就完了。”符志坚说。

  

南极值得一生珍藏的南极之旅

  南极冰原

  

南极值得一生珍藏的南极之旅

  可爱企鹅。(本版照片均由 符志坚 提供)

  参加国际救援行动

  一天,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向中山站发来求救传真称,站里的一架飞机突然出现故障,被迫降落在一处冰盖上。戴维斯站的2架直升机准备将机械师和补给送到被困地点,但因缺少航空煤油,戴维斯站请求中山站帮忙协助运送航空煤油进行救援。

  接到求救传真后,中山站派出符志坚等12名队员搭乘2架直升机飞往救援。经过前后长达1200公里的飞行,中山站队员帮助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把航空煤油送到指定地点,以解救其被困在冰盖上的飞机。

  符志坚说,连续奔波了近10个小时,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看到我们的到来,澳大利亚的队员高兴极了,纷纷和我们热烈地握手和拥抱。

  令人难忘的西红柿

  作为越冬科考队中最年轻的队员,符志坚表示南极之行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做人。在南极越冬期间,17名队友相互包容,和睦相处,“队友们身上的敬业和团队精神,令人非常感动和敬佩”。采访中,符志坚向记者谈到那个令人难忘的西红柿。

  一次,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给中山站送来了一些蔬菜和水果。戴维斯站送来的新鲜果蔬让队员们兴奋不已,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么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了。当天晚上,每位队员分得了1块西瓜和1个西红柿。

  来自山东青岛的于江不舍得吃西红柿,而是让给了符志坚等小队员,“年轻人要多吃水果补充一些维生素。”在大家的推辞下,于江把西红柿放在餐桌上,“谁爱吃就拿吧。”

  连续放了几天,这个西红柿一直都没有人动。3天后,于江决定将西红柿切开分给大伙吃,谁料里面早就烂掉了。

  在南极这个远离尘世的净土,符志坚感受到世外桃源般的与世无争,将过去的烦恼远远地抛到九霄云外。“队友们和睦相处,踏踏实实为科考做好自己的工作。他们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符志坚说。

  期待下一次的远征

  今年3月,符志坚乘坐“雪龙”号抵达上海,在北京逗留1天后,又回到了三亚。本次南极之行,符志坚的业务得到了提升,人也变得沉稳许多。回家后,家里人都说他走的时候还像个孩子,回来时已经成了成熟的大人。

  现在,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符志坚,又回到一名观测员的普通生活。符志坚说,南极之行让自己领略到很多人一辈子都不能感受的体验,那段经历值得自己用一生来认真珍藏。

  “下次再有机会,我还想去南极。”眼中闪耀着期待的光芒,23岁的符志坚笑着对记者说。

  (本报三亚5月27日电)

  相关链接

  中国南极科考历程

  ★1980年,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起步。

  ★1983年,全国人大批准加入“南极条约”。

  ★1984年10月5日,邓小平同志题写了“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1984年11月,我国南极考察队首次进入南极,掀开了我国极地考察的序幕。

  ★1985年2月,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了长城站,同年10月取得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

  ★1989年,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并在上海成立极地研究所。

  ★1993年,拥有了“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2004年12月12日,冰盖队举行出发仪式,正式向冰穹A挺进。

  ★2005年1月9日,成功到达了冰穹A的“北高点”,人类首次进入南极冰盖冰穹A核心区域。

  ★2005年1月17日,人类首次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区域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

  ★2005年1月18日,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大量测绘后,南极冰盖队确认找到南极冰盖最高点。

  (徐珊珊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