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巧手编织新生活(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08:56 天津日报

  左图日前,天津市妇女手工编织大赛展示活动在金耀广场举行。图为下岗女工、残疾妇女、单亲特困母亲代表进行现场表演。刘耀辉摄

  一根丝,一团线,一块布,一张纸,一串珠……勤劳善良的津门妇女用简朴的材质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新作品,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对新生活的向往,用坚韧与聪慧开辟出美丽和谐的新天地。

  天津市妇女编织业协会成立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各区县、各级妇联、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支持下,组织网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建成龙头基地44个,其中被劳动部门认定为再就业基地12个;建立了覆盖全市18个区县的手工编织站点200多个,吸纳20000余人就业,其中大部分是下岗失业女工、特困妇女。为与市场接轨,协会注册成立了拥有独立进出口权的巧手编织品有限公司。公司产品涉及民间工艺、服装服饰、家纺家饰等上百个品种,业务范围扩大到韩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荷兰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编织小产品的的确确成为了经济大产业,就业大舞台。

  手工编织业

  创新再就业渠道

  多年来,本市把做好再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些家务负担重的下岗女工、残疾妇女、特困单亲母亲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外出就业。如何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如何创新再就业渠道,找到一种非正规就业模式的任务就显得格外重要。

  手工编织业具有资金设备投入少、资源消耗少、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灵活、吸纳就业多等特点,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途径。2004年7月份,由本市河东区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共同建立的宁波市江东爱心编织总站河东春华分站成立了。爱心编织站通过政府搭台,企业采取集中管理、分散加工编织业务的经营方式,使下岗失业人员不出家门实现再就业。爱心编织站成立后,引起了全市上下的广泛关注,咨询电话络绎不绝。

  为了广泛宣传手工编织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妇女加入,2004年10月,市妇联举办了“中原杯”手工编织制品展示活动。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引来了协会第一笔70万米韩国的来料加工订单。这笔订单使市妇联对全市妇女手工编织蕴藏的潜能有了信心。

  各级妇联抓住这一特点,深挖潜能,扩大影响,使手工编织业如星星之火,迅猛地在津沽大地发展起来。2005年5月24日,天津市妇女编织业协会正式成立。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成立的首个妇女手工编织业协会。如今,协会在协调社会关系、争取政策支持、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技术水平、规范行业管理、促进妇女就业与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出家门实现再就业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的成立,极大地提高了手工编织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使下岗女工、残疾人、单亲特困母亲、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找到了谋生的途径,使不出家门实现再就业成为可能。通过手工编织这个平台,她们编出了新生活,编出了新天地。

  50岁的齐文华,丈夫在两年前去世,她上有70多岁的老娘,中间有43岁的智障弟弟,下有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她需要一份工作,但她又因为家务不能出去上班,当她从报纸上看到市妇联为下岗女工联系了订单,而且可以把活儿拿回家做的时候,她高兴极了。她打电话到离家最近的一个站点,工作人员听说她的特殊情况后,马上把加工活给她送了过去,还垫付了货款。南开区兴南街一位单亲母亲拿到加工费后高兴地说,一想到自己每多编一米就能为上学的儿子多编出了一袋奶,干起活来就特别有劲。蓟县艺莲抽纱服装厂通过县妇联承接协会订单,扩大了业务范围,使近200名农村妇女增加了收入。

  手工编织不仅提高了大家的生活水平,而且让很多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退休老教师边新年把成语故事编进自己的作品。有时候为了编好一件作品,她会跑到动物园去观察揣摩动物的姿态。她用毛线编织的“黔驴技穷”“狐假虎威”等作品惟妙惟肖,手工编织给她带来了无尽乐趣,使她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手工编织———

  激情创业的舞台很多下岗女工都曾心灰意冷过,但是在她们心中仍有一份创业的激情。

  47岁的丁淑华1997年下岗,她曾失落过,但当她从电视上看到有下岗女工靠手工编织再就业的时候,也决定用自己的双手致富。于是,她花28元钱买了一斤丝线,就在马路边,边钩边卖,一斤线钩了七个小包,卖了70多元钱。这70元成为了她创业的第一笔收入。有一次一位大姐把丁淑华钩的一个床罩,拿到香港展销会上卖了两千元。这更让丁淑华兴奋不已,开始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随后,丁淑华又带着自己制作的100多种成品四处推销,全国上下跑了不知多少城市。她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她的产品不仅得到认可,还有厂家请她做代理卖丝线。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助更多和她一样的姐妹。丁淑华写了免费培训、免费教活的牌子,吸引了一批姐妹跟她学习编织,自谋生路。开始时丁淑华不懂做生意,她去找红桥区妇联,妇联的干部们帮助她起了营业执照,开了第一家店。她靠自己的聪明、热情和诚信把生意越做越火,从一个小店发展到了四个店,自己也住进了楼房,日子过得红火起来。那些年,从她那里学了手艺自己开店的人不少,每每想到这些丁淑华都会由衷地高兴。

  在2004年“中原杯”上,丁淑华不仅获得了“技术能手”的称号,还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因为作品受欢迎,卖得好,她还成了“销售状元”。两天的展销会,她卖出了5000多元的成品。之后,区妇联又帮助她成立了凯华编织社,还推荐她去了SYB创业培训班。丁淑华说,有这么多人帮我,我没有理由不感激,不回报。现在,她的凯华编织社已经有会员1000余名,她也成为了编织协会的副会长,巧手编织公司副总经理。从一名下岗女工成长为企业老总的丁淑华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姐妹们的编织产品打到全世界,让小小钩针编出所有姐妹们的五彩人生。

  做大做强手工编织业随着编织协会规模的扩大,手工编织业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面对挑战,编织协会会长、市妇联副主席吕福玲说,协会正在积极规划,充分整合资源与市场接轨,不断拓展市场确保订单,加大培训,完善保障,目标就是使手工编织产品进一步规范化、精品化,不断提高就业妇女的收入,把手工编织业做强做大。

  今年手工编织协会首要任务就是整合资源,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协会将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整合分散加工站点,在全市实现80%以上的网络覆盖;整合订单,加强站点间的合作,解决有的站点没活干,有的站点干不完的问题牞同时解决站点间的无序竞争问题;整合技术力量,组建研发队伍。做大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协会今年还将加大培训力度,在临时基础性培训的同时对骨干开展技术技能及新品种推广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开展职业道德与管理知识培训,提高行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形成诚信、高效、为民、共荣的行业文化;开展各类专项培训与全行业范围内的培训活动,规范行业行为,发现商业机会,壮大行业实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同时,提高就业妇女的收入,不断完善保障体系,为符合政策的女工办理社保补贴,让她们的生活更有保障。

  本报记者李川刘颖

  责任编辑:闫新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