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光环已经逐渐暗淡:追问教育质量 一个萝卜难顶一个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10:54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王伟琳 夏德辉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精英到现在进入低薪时代,罩在大学生头顶上的光环已经逐渐暗淡,如今一些用人单位也发出“现在的大学生好像不如当初的大学生素质高”的感慨。种种事实表明,扩招之后,原本在人们印象中非常神秘高贵的大学进门变得容易了。随之而来的是,招生数量快速增加,而高等教育投入却跟不上规模的发展,教育的“质”在经
受着严峻的考验。

  扩招班期末考试仅7人全科通过

  23日,虽然距期末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就读于省内某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大一学生徐兵(化名)已经开始着手期末复习,因为第一学期3门课不及格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按照学校的规定,第一学期没有通过的科目,第二学期开学进行补考,如果一次通不过,那么所有补考的科目都要等到大四时一起补考,并且每补考一科要向学校交30元的补考费用,徐兵为此交了90元,他很是心疼,但没办法,“谁让咱通不过呢。”而他在班级中交的补考费不是最多的,“同班还有比我多的。”

  徐兵就读的专业由两个班组成,分别是统招班和扩招班。扩招班中的最低分与统招班的录取最低分相差近200分,即使最高的分数也与统招分数相差近60分。“我们是托了扩招的福,如果没有扩招,根本进不来。”徐兵的同班同学王超(化名)显然对自己的成绩有客观的判断。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他们在学业上的艰难,“我高考时才打了300多分,后来听说这所大学的扩招名额可以选择一表本科专业,于是父母给我交了一笔数目非常可观的学费后,使我进入这所大学学习。当时非常高兴,有幸成了一名大学生,可是在学习时才发现,自己的底子薄,本来有些科目在高中时就没学明白,如今知识加深了,你说学起来多难啊,根本不会。”徐兵向记者举例说:“上学期我们学了11门课程,期末考试后,我们班一共56人,只有7人全部通过,剩下的都有不同数目的科目不及格,更有甚者仅有体育和英语两门及格。”

  而记者在该校采访时,一位老师向记者证实,该专业统招班的大一新生在上学期的考试中几乎无人补考。“扩招进来的学生因为底子薄,再加上在听课时有的不专心等各种因素,造成了越不会越不学的现象,和统招生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差距。”这位老师说。

  记者随后又采访了省内几所大学的一些老师,他们普遍反映,扩招之后,一些原本不够分数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和没有扩招之前相比,整体素质上的确打了折扣。

  据了解,有的学校在取消补考、重修费用前,每年这两项费用的收入都超过千万。学校也正在为解决整体素质不齐问题做新的尝试。例如,将学生按成绩分班。有的大学在开学之初对新入学的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一次外语考试,然后按成绩将学生分成6个等级,针对不同级别授课,直至通过最高等级,外语才算合格。“素质教育”:压缩专业课时间回想自己的大学时光,已毕业一年的赵朋(化名)说:“我每天忙碌,但都在忙着学英语、计算机,参加过级考试。就好像我花了四年时间只是在大学里学习了两门在社会上随处可学的课程。”

  专业课的书很厚,可是不用费心,最后把老师给的考试范围背一背,也一样能拿奖学金。选修课科目很多,但只要保证出勤,很容易通过。“目前还能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在一个选修课上看了几部不错的电影。”赵朋说:“有时,我觉得很悲哀,这和我梦想中的大学有太大的差别。但我不能离开这里,也没有勇气离开,我还要圆家长来不及实现的大学梦!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宝贵的时间都是为了那张毕业证。”

  为了解决大学生知识单一的局面,很多学校在专业课之外开设了众多的选修课。为了抢夺考试容易通过的课程,学生在选课时不得不如同打仗一样,争分夺秒。

  可是这样的教育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吗?在大学工作20余年的徐老师说:“一年的上课时间约为190天,以前一个本科专业开设课程在四十门左右,现在因为‘素质’教育而将所开课程扩展到七十门以上,那么专业课的时间必然被挤占。课本越变越厚,可是课时却越减越少,在老师讲不完课的呼声中,50分钟的一节课又被压缩成40分钟。因为只有压缩专业课时间,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开设选修课。难道多开选修课就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吗?我所了解的,有些学生选课的标准是这门课是不是容易过,而不是自己是否感兴趣。随着开设的课程的增多,师资日趋紧张,于是随着学生的扩招,教师的队伍也迅速膨胀,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在外兼课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为了监督教学质量,一些学校将评判教师优劣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可是这只能评判教师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而非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而且几年来也没有教师因为学生的评判而停课下岗。”知识陈旧:专业课6年没变化文秘专业的王非(化名)感触最深的是在求职时被称为“半成品”,空有书本知识,却无动手能力。

  第一次求职时,王非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却在复试中败下阵来。面试时,从考官的表情上,她看出考官对她的回答颇为满意。可是在最后一项考试中,她却被一台复印机打下阵来。当时考官让她缩印一份表格。“学校的办公自动化课程里有讲授复印机、打印机,我们详细学习了它们的工作原理甚至维修,就是没有学使用。而对一名文员来说,使用才是最基本的。”王非无奈地说:“我当时束手无策,就这样被刷了下来。后来,因为面试的考官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而且与我所学专业相同,与我多聊了几句。她惊异地告诉我,我所学的知识与她6年前所学的相同。”

  刘薇薇是哈市一家电子公司的人事专员,从事招聘工作已6年。据其介绍,像王非这样的求职者不在少数。虽然在校成绩很好,但仅仅只会熟读教材,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都与公司要求相差很远,而目前很多公司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人,而不愿意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培养应届毕业生的技术能力。

  哈市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李文博经理对记者说:“我作为一名1992年毕业的大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充实到岗位上,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一个萝卜不顶一个坑,无法在岗位上做出令人满意的成绩,有的大学生实习半年甚至一年之后还不行。”

  《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企业认为,2005年毕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超过6成的企业的人事经理对2006年能否招募到适合的应届毕业生“不敢乐观”,有35%的企业则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报告指出,尽管大学生求职在职业选择和收入期望上与企业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但这种脱节在缩小,大学生正变得越来越务实,努力去靠拢企业的要求。“大学生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不在大学生自身。落后的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才是大学生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的根本原因。

  在《新京报》近日发表的一篇评论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5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适当控制高等教育招生增长幅度,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其实,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就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建议》为教育确定的三个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提法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从而为教育界争论不清的问题———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是否滑坡得出了一个结论。”是非功过话扩招尽管扩招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扩招还是有它的积极性,扩招敞开了高校这座“象牙塔”的大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也让学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谈到七年来所在大学的变化,黑龙江大学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说:“学校变得越来越正规,硬件设施提高得很快。居住和学习的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以前语音实验室紧缺,只对外语专业学生开放,可是现在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到语音实验室学习外语。虽然人越来越多,但是学校安排得越来越合理,吃饭排长队的现象已经很难见到了。”该校的一位教师说,学校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大了力度,以图书馆为例,已连续几年投入1000万,并在修建新的图书馆。

  虽然有老师认为,随着扩招,学生的素质在下降,但也有老师认为,如今的学生更大胆、越来越有个性,校内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学生搞活动不再等待学校拨款,而是主动走出校门拉赞助。

  扩招也让教师的福利有了明显改善。一位教师说,其所住的教工宿舍从9平方米变成30平方米用了13年的时间,可是从30平方米变成94平方米仅用了4年的时间。学校不仅尽力为教师改善住房条件,在工资、待遇方面也都有一个大跃进,让教师们能够身心特别愉快地工作。

  《中国百姓蓝皮书: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一文中也提到,首先,扩招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教育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其次,扩招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使数以万计的考生接受了高等教育。

  此外,扩招还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从单纯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向兼顾大众对教育的需求转变;促进了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特别是民办教育的发展。例如,1998年由社会力量举办的能够颁发毕业文凭资格的高等学校仅有16所,而到2001年年底就已达89所。可以说,扩招通过重视对教育和“人”的投资,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方位的增长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足足加快了10~15年。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加了,水平却良莠不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