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讲座,把先进文化撒向市民心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09:23 解放日报

  本报讯(记者 姜小玲)“听讲座去!”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听讲座作为自己双休日、节假日的休闲方式。讲座,除了“老品牌”“上图讲座”,还有新崛起的“东方讲坛”,甚至还拓展到了电视屏幕和互联网上;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文学艺术、健康养生、职场就业———只要想听,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讲座。

  讲座,如和风细雨,把先进文化撒向广大市民的心田,它使上海这座大都市成了一
个大课堂。

  东方讲坛:社会教育的大平台

  自 2004年 5月开讲的“东方讲坛”,已成为在市民中有相当知名度的讲座。

  2005年 8月 6日,“麦莎”肆虐上海。《今天我们怎样找工作》讲座在上海图书馆开讲。事先,主办方曾担心会不会还有人来听。谁知,很多听众为防备交通受影响,特意提早出家门。因此在开讲前半个多小时,会场门口就聚集了很多人。开讲后场内更是座无虚席 ,更看不到有人中途退场。

  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时,突遇停电,全场听众安静地坐着,没有喧哗,也没有一人离席。还有一场为海军官兵举办的讲座,在舰艇上举行。不料这一天,又是风又是雨,全体官兵依旧齐刷刷站在甲板上,主讲老师深受感动,也不肯落座,站着讲完了这一课。

  这就是“东方讲坛”的魅力。这种魅力是讲演者和听讲者共同铸就并维护而成,讲座也因此越讲越红,场场爆满。不仅如此,讲座举办频率也从每周一讲,到一天两讲,直至半天两讲,一天三讲。讲坛与全国 554位专家学者签约,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范瑞娟,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等,甚至波兰华沙国家话剧院院长安娜·萨皮埃戈,意大利著名钢琴家安德鲁·伯纳塔,法国著名钢琴家、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多米尼克·莫赫莱等也先后走上“东方讲坛”的讲台。

  目前“东方讲坛”已建起 138个讲座举办点,覆盖全市 19个区县,自 2004年 5月开讲至 2006年 4月,总讲座数已达 3042场,听众已逾 108万人次。

  上图讲座:传播文化的大磁场

  上海图书馆的讲座是一个具有 28年历史的名牌讲座,却是常讲常新,魅力不减。

  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许许多多市民涌向上海图书馆:那里的免费公益性讲座,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广大市民乃至周边城市昆山、苏州、无锡、嘉兴、杭州、湖州、绍兴等地的读者。截至 2006年 4月,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已举办讲座 1267场,听讲人数达 86万人次。

  一位网名叫“微笑的冰淇淋”的年轻白领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周末经常要很早起床赶去上图。

  之所以‘赶’,是因为如果去晚了,就只有站着听的份了。即便是放上加座,每一次仍会有站着的人将走道占满。”这段话,道出了许多听众的真切感受,也间接描述了每次“上图讲座”都会上演的火爆场面。

  “名家解读名著”、“都市文化”、“市民与法”———讲座总是紧跟时代脉搏,“调出”百姓喜欢的“精神口味”,新鲜话题层出不穷。院士徐匡迪、杨福家、裴钢,法学家曹建明,外交家沙祖康,经济学家吴敬琏,导演谢晋,作家金庸、王蒙,画家陈丹青,企业家张瑞敏、刘永行等都曾先后在“上图讲座”开讲。听讲者上有耄耋老人,下有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三百多个座位的会场常常还得在走道上“加座”,不少读者还只能“加塞”,站着听完全场讲座。

  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走红的“明星教授”易中天也算见多识广的人, 5月 14日,他作为主讲人走进上图多功能厅时,还是被感动了,最后他让出了主讲人的座位,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

  目前,“上图讲座”的磁场效应已经从上海波及到长三角,并向全国延伸。

  电视网络全方位“开花”

  如今,讲座已不再仅仅局限在会议室、报告厅,也不拘泥于台上讲台下听。它逐渐向电视、网络渗透,让市民得以“足不出户”,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就能听名家讲演。

  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世纪讲坛》以学术为依托,借专家视点透视剖析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讲坛寓趣于教,摈弃了复杂术语,将访谈与演讲结合,穿插 VTR画面,生动有趣,已形成了鲜明的海派风格,收视率节节攀升。

  为呼应市民对讲座的热情,上图讲座实现了网上“你点我播”,可供在线点播的讲座约 250个。哪场讲座漏听了?没关系,鼠标一点,专家“单独”为你开讲。据统计,自 2003年起至今年 4月,点击人数已超过 106万。

  上图讲座中心还把每次讲座的全过程摄录下来,制作出多媒体光盘,免费送到东方信息苑、街道社区、学校、部队、纠治办和盲人协会等 113个公益服务点,把知识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本报讯(记者 姜小玲)“听讲座去!”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听讲座作为自己双休日、节假日的休闲方式。讲座,除了“老品牌”“上图讲座”,还有新崛起的“东方讲坛”,甚至还拓展到了电视屏幕和互联网上;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文学艺术、健康养生、职场就业———只要想听,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讲座。

  讲座,如和风细雨,把先进文化撒向广大市民的心田,它使上海这座大都市成了一个大课堂。

  东方讲坛:社会教育的大平台

  自 2004年 5月开讲的“东方讲坛”,已成为在市民中有相当知名度的讲座。

  2005年 8月 6日,“麦莎”肆虐上海。《今天我们怎样找工作》讲座在上海图书馆开讲。事先,主办方曾担心会不会还有人来听。谁知,很多听众为防备交通受影响,特意提早出家门。因此在开讲前半个多小时,会场门口就聚集了很多人。开讲后场内更是座无虚席 ,更看不到有人中途退场。

  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时,突遇停电,全场听众安静地坐着,没有喧哗,也没有一人离席。还有一场为海军官兵举办的讲座,在舰艇上举行。不料这一天,又是风又是雨,全体官兵依旧齐刷刷站在甲板上,主讲老师深受感动,也不肯落座,站着讲完了这一课。

  这就是“东方讲坛”的魅力。这种魅力是讲演者和听讲者共同铸就并维护而成,讲座也因此越讲越红,场场爆满。不仅如此,讲座举办频率也从每周一讲,到一天两讲,直至半天两讲,一天三讲。讲坛与全国 554位专家学者签约,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范瑞娟,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等,甚至波兰华沙国家话剧院院长安娜·萨皮埃戈,意大利著名钢琴家安德鲁·伯纳塔,法国著名钢琴家、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多米尼克·莫赫莱等也先后走上“东方讲坛”的讲台。

  目前“东方讲坛”已建起 138个讲座举办点,覆盖全市 19个区县,自 2004年 5月开讲至 2006年 4月,总讲座数已达 3042场,听众已逾 108万人次。

  上图讲座:传播文化的大磁场

  上海图书馆的讲座是一个具有 28年历史的名牌讲座,却是常讲常新,魅力不减。

  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许许多多市民涌向上海图书馆:那里的免费公益性讲座,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广大市民乃至周边城市昆山、苏州、无锡、嘉兴、杭州、湖州、绍兴等地的读者。截至 2006年 4月,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已举办讲座 1267场,听讲人数达 86万人次。

  一位网名叫“微笑的冰淇淋”的年轻白领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周末经常要很早起床赶去上图。

  之所以‘赶’,是因为如果去晚了,就只有站着听的份了。即便是放上加座,每一次仍会有站着的人将走道占满。”这段话,道出了许多听众的真切感受,也间接描述了每次“上图讲座”都会上演的火爆场面。

  “名家解读名著”、“都市文化”、“市民与法”———讲座总是紧跟时代脉搏,“调出”百姓喜欢的“精神口味”,新鲜话题层出不穷。院士徐匡迪、杨福家、裴钢,法学家曹建明,外交家沙祖康,经济学家吴敬琏,导演谢晋,作家金庸、王蒙,画家陈丹青,企业家张瑞敏、刘永行等都曾先后在“上图讲座”开讲。听讲者上有耄耋老人,下有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三百多个座位的会场常常还得在走道上“加座”,不少读者还只能“加塞”,站着听完全场讲座。

  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走红的“明星教授”易中天也算见多识广的人, 5月 14日,他作为主讲人走进上图多功能厅时,还是被感动了,最后他让出了主讲人的座位,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

  目前,“上图讲座”的磁场效应已经从上海波及到长三角,并向全国延伸。

  电视网络全方位“开花”

  如今,讲座已不再仅仅局限在会议室、报告厅,也不拘泥于台上讲台下听。它逐渐向电视、网络渗透,让市民得以“足不出户”,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就能听名家讲演。

  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世纪讲坛》以学术为依托,借专家视点透视剖析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讲坛寓趣于教,摈弃了复杂术语,将访谈与演讲结合,穿插 VTR画面,生动有趣,已形成了鲜明的海派风格,收视率节节攀升。

  为呼应市民对讲座的热情,上图讲座实现了网上“你点我播”,可供在线点播的讲座约 250个。哪场讲座漏听了?没关系,鼠标一点,专家“单独”为你开讲。据统计,自 2003年起至今年 4月,点击人数已超过 106万。

  上图讲座中心还把每次讲座的全过程摄录下来,制作出多媒体光盘,免费送到东方信息苑、街道社区、学校、部队、纠治办和盲人协会等 113个公益服务点,把知识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