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09:28 北京日报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又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为北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处、其他文物2000余处,这是我们足资自豪的丰富文化资源,是北京的精华所在,特色所在,神韵所在,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北京的历史遗存、文化遗产,不仅对每一届政府来说都是重大的历史责任,也是全体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始终将其放在城市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位置,认识明确,措施具体,不遗余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将北京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其中有一章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年来,本市相继颁布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去年,作为地方立法,市人大又审议通过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这些规划和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保护工作。近年来,本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所投入的精力、财力之巨大,前所未有。2000年至2002年,投入3.3亿元专项经费,对百余项市级以上文物古建进行抢险修缮,这个数字几乎赶上了此前几十年北京文物修缮经费的总和。继而,2003年起启动连续5年投入6亿元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此举创下了京城百余年修缮文物建筑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纪录。一大批历史文化景观得以重现昔日风采,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对于世界上几乎所有以悠久文化著称的古都名城来说,保护与发展,都是一对不易处理的矛盾。一方面,历史遗存、文化遗产、古都风貌要妥善保护;另一方面,城市要现代化,人民的生活条件要改善。北京人口多、城市基础设施底子薄,这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多年来,本市在实践中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寻求兼顾保护和发展的途径,逐步形成了一些办法和思路,提出并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保护的原则以及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旧城保护模式。在规划实施上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的城市空间格局,实现旧城内现代城市多项功能的战略转移,等等。当然,如何更好地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关系,还有待于长期探索。可以确定无疑的是,北京一定会继续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创新的思路、稳妥的方式,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推动首都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和谐并进。

  这里,也需要我们以更理性、更务实的眼光来看待保护问题。城市永远是跟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是为人服务的,城市的面貌也必然因人的生活而改变。事实上,数千年来,北京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一直在不断发生改变,北京的古都风貌本身就是在“遗存”和“变动”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今天我们谈保护,绝对地要求将城市风貌定格在某一历史时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以北京旧城现存的四合院为例,大多修建于清末和民国时期,已超过安全使用的年限,房屋院落破旧,市政设施落后,居民生活不便。所以,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致力于保护和修缮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四合院的前提下,及时改造危房,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才是科学的态度、理性的选择。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是哪一代人的事,是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毫无疑问,我们要履行我们的历史责任。多年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得到众多专家学者大力支持,得到海内外人士热情关注,这是我们做好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让我们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加倍努力地保护好古都风貌,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拥有现代化新姿、又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国际大城市,造福今人,泽被子孙!RJ190RB117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