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渴望“六一”节圆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3:14 新闻晨报

  后天是“六一”儿童节,6岁的张乐乐没有快过节的兴奋。因为父亲还在受尿毒症的折磨。

  像乐乐一样由于家庭、疾病等原因不能快乐过儿童节的孩子还有很多。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新闻晨报和上海教育电视台共同将目光投向这样一批特殊儿童,并联合推出“呼唤———把爱心献给孩子”特别报道和特别节目,征集社会爱心志愿者,共同为这群特
殊儿童点燃心愿。

  5月29日起,上海教育电视台《家长》栏目从20时30分至21时,连续三天播出特别节目《六一·呼唤———把爱心献给孩子》,6月1日20时至21时30分直播特别节目。届时,晨报慈善和上海教育电视台将开通短信和热线互动平台,接受志愿者“点亮心愿”报名,共同为这些孩子“六一”圆梦。

  勤练打针欲为父亲治病

  人物:张乐乐,女,6岁,安徽省寿县驻沪普育学校一年级学生

  心愿:希望病父早日康复

  母亲一说要上药,6岁的张乐乐赶紧放下笔,抢在母亲前面把重4400克的腹膜透析液从纸箱内提出,熟练放进微波炉,将时间定为3分钟。时间到了,乐乐将透析液小心取出,在父亲帮助下悬挂到吊钩上,接管子、加碘液微型盖、换下父亲排出的透析液、称重……一套工序做下来,乐乐细致得像个小护士,患尿毒症的父亲也万分欣慰。

  在等待肾源的过程中,从安徽到沪务工近10年的父亲每天需换4袋腹膜透析液维持生命———这是目前最省钱的办法。之前半年时间,父亲每周到医院做3次血液透析,花光了原本为乐乐治先天性心脏病的积蓄。父亲渴望通过肾移植挽救家庭,然而,10多万元的移植费让这愿望变成空想。

  虽然乐乐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东方医院的援助下,于今年1月接受了免费手术治疗并已康复。但乐乐知道父亲是为她筹钱治病累倒的。小小年纪的她,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家门口原本宽敞的空地,父亲常用的透析液堆成1米多高;仅有的两件家具抽屉里,塞满一次性针管和针头;新添置的微波炉,是母亲从旧货市场花90元淘来的……有时,乐乐听父母讨论家里每月药费开支近6000元。乐乐不清楚这个数字是多大的概念,只知道父亲必须像她一样做手术才能痊愈。

  为了省钱,母亲近来每周都在家为父亲注射肌肉针。以前母亲可是连挑手上的刺都害怕,更不用说帮别人打针。看见母亲一脸紧张,乐乐特想代替母亲为父亲打针。母亲不答应。乐乐有些失望。她从小就不怕打针,并希望长大后能当医生。没有争取到给父亲打针的机会,乐乐只能用针管在“圣诞老人”身上反复练习,期待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记者临走前问乐乐喜欢什么样的节日礼物。乐乐沉默数秒后,表情严肃地告诉记者:“我只盼爸爸快点好起来。”

  身患白血病上学常中断

  人物:曹恺鸣,男,9岁,报童小学一年级学生

  心愿:见丁俊晖,去蜡像馆

  这几天,曹恺鸣的邻居走过他家门口时,都会问候一声,“今天好些了吗?”尽管门上挂着一块“白细胞低,请勿打扰”的牌子,但邻居的关心还是让小恺鸣感受到一丝温暖。有邻居来问候,他总是笑眯眯地大声回答:“好些了。”

  又有整整一周没去上学了,如此断断续续地上学已持续三年。三年前,曹恺鸣患上白血病,那时他还在幼儿园读中班。即使这样断断续续地上学,曹恺鸣依然保持着名列前茅的成绩。5月22日早上,曹恺鸣突发低烧,母亲担心他病情复发,向老师请假后让他在家里休息。连续上学才一个月又要中断了。低烧持续几天不退,母亲只好把他送到医院。

  曹恺鸣最大的爱好是台球,他不到5岁就开始玩儿童台球,对台球的规则早就烂熟于心。他说自己是丁俊晖的“粉丝”,梦想有一天能成为像丁俊晖那样的一流台球高手。但自从患病以来,小恺鸣就再也没有碰过球杆。虽然很多次从电视上看到过丁俊晖,但从来没有与他有过面对面的接触。曹恺鸣渴望有机会和丁俊晖见上一面。

  有一天,电视上播出了“杜莎夫人蜡像馆”在新世界开馆的新闻,曹恺鸣急切地问母亲,会不会有丁俊晖的蜡像?母亲也不得而知。后来,听参观过的同学讲,里面没有丁俊晖的蜡像,这让曹恺鸣感到失望。不过,他还是希望儿童节能够去参观蜡像馆,和那些“名人”零距离接触。母亲虽然很想满足他这个愿望,但获悉一张门票要125元,母亲犹豫了。小恺鸣的父母都已下岗多年,一家三口的收入全靠低保。这两年为了给小恺鸣治病,更是花光了全部积蓄。有时,小恺鸣的外公还会从养老金中拿出一部分接济他们。

  生活拮据却愿助他人

  人物:陈小星,女,10岁,

  虹口区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心愿:有个拉杆书包上学堂

  说起今年“六一”儿童节的心愿,陈小星转过身,从床边拎起两个塑料袋,放在床上打开。里面有她参加学校活动获赠的《世界大人物丛书》一套,有表姐给她买的一盒水彩笔,大伯母买的两本《寓言故事》,班级奖励给她的七八本童话故事,以及装在小布袋里的5支全新圆珠笔。记者纳闷之际,小星说,她要在“六一”的时候将这些书和文具赠送给比自己更加困难的小朋友。说着,她又从壁橱里掏出一个塑料袋,从中拿出几个大大小小的布娃娃。

  “我把这些布娃娃也送给其他小朋友。”小星说。“好,只要你高兴就行。”小星的父亲一向尊重她的选择。

  10岁的小星,已经是家里的主心骨。小星的爸爸妈妈下岗。不仅如此,父亲因为小儿麻痹症,只能骑着残疾车穿行在街头巷尾;母亲因为先天性的小脑萎缩,手脚非常不便。维持一家三口生计的是每个月父母从民政局里领来的生活补贴。钱不多,父亲600多元,母亲800元。为了每个月多赚200元补贴家用,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接送学校里其他小朋友上学、放学。天黑了,母亲舍不得开灯,总在家里昏暗的房间里为一家三口织毛衣。尽管生活拮据,陈小星的“六一”心愿却是帮助比她生活困难的孩子。

  小星将布娃娃连同书本、文具都塞进塑料袋交给记者。她让记者暂时替她保管,等找到需要的小朋友后,她希望亲手将这些书本和玩具赠出。

  当被问到还有什么心愿时,小星摇摇头。坐在一旁的母亲说,小星很想有一个带拉杆的书包,她自己不好意思讲出来。现在的书包太重,无论背着还是提着都非常吃力。

  “我不是不好意思讲,”小星朝母亲扮了个鬼脸,“我只是觉得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这个愿望。”顿了一顿,小星又说,“那么多人关心我,我没有一点关爱别人的实际行动,怎么能讲自己的心愿呢?”

  因药致聋不敢独自出门

  人物:陈佳,女,14岁,曹光彪小学五年级学生

  心愿:带“认路”手机走上海

  入夏的第一场雨来得有些突然,就读于曹光彪小学五年级的陈佳因这场风雨慌了神。风越急,她越感到阵阵凉意。离放学还有一个多小时,母亲来接她时会否为她带多一件外套,陈佳心里犯嘀咕。课间休息时,陈佳忍不住猛搓自己的双臂缓解凉意。要是能发短信告诉母亲就好了。这个念头突然从陈佳脑里冒出又迅即被打消———母亲没有手机。下课时间一到,陈佳飞一般赶到校门口。母亲已等候多时,手上除了为她带的雨披,没有她所希望的外套。

  与曹光彪小学的大多数同学不同,陈佳出生6个月时因药致聋。为了让陈佳像正常人一样开口说话,父母坚决反对陈佳学习手语,每天督导陈佳学习说话,并为其创造一个有声环境。在曹光彪小学帮助下,陈佳于2003年如愿进入正常学龄儿童学校。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如今的陈佳已具备一名合格毕业生条件,下学期即可升入格致中学继续求学。

  学习、校园生活逐渐融入集体,陈佳私下却有尴尬“难以言说”。长辈三年前送她一部手机,方便她与同学发短信交流。而今她却因为母亲没有手机,无法及时跟母亲联系。由于害怕别人听不清自己讲话,陈佳在陌生人面前特不自信。父母有意识地锻炼她,偶尔让她独自乘公交车回家。开头几次挺顺利,陈佳信心增加不少。此后却发生意外,一次陈佳迷路了。

  那天放学,陈佳和同学聊得特别起劲。等她转头看见一辆18路公交车停在路边,赶紧跟同学道别赶上车。几站路过去了,陈佳透过拥挤的人群发现车头液晶屏上显示:“下一站,新疆路”,陈佳顿时慌了:回家的路不经过新疆路,以前陈佳与母亲乘车到过附近,她意识到自己乘上反方向车。陈佳着急起来,找到售票员连说带比划。售票员仍听不清陈佳的发音,一时被问懵了。陈佳越着急,声音就越低,特别想发短信求助母亲。好不容易解释清楚后,陈佳在乘客帮助下找到返程车。经历这次意外后,陈佳相信自己不会再乘错车回家,但也不敢轻易独自出门。

□晨报记者覃柳洁丁志平□杨育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