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治理高招腐败别搞“自我清白假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3:18 舜网-济南时报

  东方木

  前段时间《华夏时报》深度报道版刊发了《联招公司“20万就能上清华”内幕调查》一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方面,一些有正义感的业界人士和专家面对记者,痛揭高校招生过程中的种种违规现象,并曝出“幕后黑手有教育官员”、“招办负责人往下层层加钱”等惊人内幕;一方面,各大高校以及教育部门坚决进行否认
,怒斥为“胡说八道”,称“这种事情不能推测”,教育部也斩钉截铁地下了“肯定是骗人”的断语。

  面对招生腐败污点拷问,有关部门这种搞“自我清白假设”的态度似乎是一贯的。所谓搞“自我清白假设”,是指对某一问题的归咎和问责中,事先假定自已是清白的,而且这种清白不用证明、无可置疑、不可拷问,然后把问题都推到其他人身上。对招生腐败的态度就带着强烈的搞“自我清白假设”意味:制度是清白的,官员是清白的,高校是清白的,问题全出在骗子身上,“20万就能上清华”纯粹是招生骗子为骗钱而制造的烟幕。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本身就包含着腐败的因子,所以任何性质的权力都没有搞“自我清白假设”的资格;面对公众质疑时,都必须在“宁可信其有”的姿态下拿出充分的证据自证清白——对于媒体曝光的招生腐败,有关部门未经调查就断言“肯定是骗人”,这是很霸道的。

  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断言“20万就能上清华”的广告“肯定是骗人”,起码要摆出足够和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官员不会出问题”:比如监管制度足够地严密,招生程序足够地透明公正,惩罚措施有足够的威慑力——拿出这些“硬件”后,并保证制度能有效地约束官员和高校不会向外出卖招生权力,如此才有资格把问题归咎到其他方面。可面对公众质疑,有关部门没有拿出这样的制度。实际上,他们未必不想拿出这样的制度,很可能根本拿不出,即使能拿出一些制度,也往往是漏洞百出的。

  高考招生录取前“交费能拿到招生指标”信息的泛滥,并非今年刚出现的特别现象,实际上年年都是如此——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如果一种现象能够年年延续的话,其中必然有一些真的东西在支撑;如果一种宣传纯粹是骗局的话,那么这种宣传只能是“不可持续存在”的。考生家长再望子成龙心切,获得内部指标的愿意再强烈,也不至于集体性地丧失常识理性。可见,“能拿到招生指标”绝非“全是骗局”:没有那么多的“真内部指标”,家长是不会信任这种途径的;招生体制没有漏洞,骗子市场是不可能红火的。

  所以,对于“20万就能上清华”之类招生信息的泛滥,有关部门还是先别搞“自我清白假设”把所有污水都泼到骗子身上,应该以“宁可信其有”的姿态反省自身的制度安排——对招生公平最大威胁并不是区区一群真骗子,而是体制内那些打着合法旗号的家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