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港航道“瘦身”威胁通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7:4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新港航道“瘦身”威胁通航

  本报海口5月29日讯(记者侯小健 通讯员陈涛)航道是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受填海造地、南渡江大量漂沙和回淤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海口新港航道的正常通航已受到严重威胁。“假如条件继续恶化,海口新港很快会变成死港!”省航道局局长竺达明对此忧心忡忡。

  航道回淤严重 浅滩侵占航道

  “1月中旬至今仅4个多月,新港航道口门段泥沙平均回淤高达40公分,相当于过去一年的回淤量,航道回淤强度之大,着实令人担忧。”省航道局副局长王兴今天如是对记者说。

  据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港航道每年平均回淤仅20公分,九十年代达30公分,近几年已加大至40公分。仅2002年至2003年泥沙回淤量就达到30多万立方米。今年1月中旬,省航道管理部门对新港航道口门段紧急疏淤5万立方米,但仅仅4个多月,该航道又由原来的水深4.4米回淤到3.8米,最多的回淤1米,达到3.4米,今年头4个月的回淤量就等于过去一年的回淤量。王兴说,由于泥沙回淤强度逐年加大,疏浚周期明显缩短,由过去三年一次缩短为一年半一次,疏浚成本成倍增加,每次需投入300多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航道北侧(海口美丽沙所在地)由泥沙淤积而成的浅滩正渐渐侵占航道,沙嘴已伸入航道(见上图 侯小健摄)。省航道局总工程师云光说,10年前,浅滩尚未真正成形,由于近年泥沙的大量淤积,原航道以北200多米长的水域现已变成了狭长的浅滩,漂沙从航道口往新港方向绵延长达1000多米,面积300多亩,总量达10万立方米。

  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老船长李亚福回忆说,过去新港航道宽敞,视野开阔,开船通过十分轻松,现在得小心翼翼了,因为现在新港航道明显变窄变浅了,远远看到航道边上的一堆浅滩,心里就发怵,稍不留神就会搁浅。

  海口海事局新港海事处提供的资料显示,仅2004年下半年,海口新港附近连续3次出现客滚船搁浅事故。

  海口航道所有关负责人称,假如漂沙得不到有效控制,回淤强度还将进一步加剧,并造成局部骤淤,堵住航道。

  新港航道受多重夹击

  据了解,新港航道全长3.7公里,底宽50米,水深4.4米,1994年由省交通厅组织设计,扩建后投入使用,是条单向航道,通航标准为1000吨级。

  “新港航道受填海造地、漂沙、航道回淤多重夹击。”云光说。

  据云光介绍,海水水流本处于动态平衡,假如受到周边环境或外力影响,水流方向必然改变。他说,近些年由于海口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人为的填海造地,围堰整治,改变了水流的方向和速度,海流的稳定性受到了破坏,造成航道回淤强度加大。如万绿园北部浅滩由于水流的作用,泥沙大量进人航道。另外,受水流的影响,南渡江的漂沙越过沙坝200余米,步步逼近新港航道。另据介绍,世纪大桥建设后,由于桥墩恰好建在原航道中,新港航道只好南移150米,航道南移后淤积加剧。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新港航道回淤的主要沙源有两部分:一是南部浅滩产生的再悬浮泥沙并输入航道;二是白沙角海岸产生向西沿岸的漂沙经美丽沙进入航道。

  美丽沙项目会否影响航道

  备受关注的海口美丽沙项目下半年将完成土地吹填,工程施工会否影响新港航道?业界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王兴说,美丽沙项目距新港航道仅200米左右,在施工过程中,假如施工方案和防护措施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航道回淤量的加大,进而影响新港航道,危及进出港船舶的航行安全。

  为提前做好海洋环境评估和论证,减小施工对新港航道的影响,省航道局日前致函海口新世界康居发展有限公司,要求该司制订相关施工方案和预防措施,选择取沙地点时,做好施工对航道影响的评估工作,防止泥沙、污水流入航道,造成航道回淤。

  省航道局航道航标科王科长说,海口新港航道两侧200米的水域为航道保护范围,在航道保护水域挖掘、取沙,引起航道通航条件恶化,不利于航道维护和有碍安全航行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航道管理机构有权制止,对已造成的不良后果,施工单位应采取补救措施或者给予补偿。

  海口新港是琼北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每年进出港的船舶达2.4万艘次,年货物吞吐量近700万吨,从该港进出岛的旅客300多万人次,确保新港航道顺畅尤显重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