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高法大接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09:53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柴会群

  上访者“赶集”

  数千人排成的长队,蜿蜒到百米之外的胡同里。与此同时,人流从各方汇来,加入排队的大军。

  5月20日清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门口比赶集还热闹。

  这是高院集中接待上访者活动——简称“大接访”——原定的最后一天。5月12日、13日,“大接访”曾持续两 天,共接待2000余人。但更多人从电视、报纸上得知消息,又从各地赶来。5月20日,突破4000人大关。

  高院宣教处处长王伟对本报记者称:省高院所有有审判资格的法官全部出动,包括院长李道民和所有副院长。加上法 警及后勤人员,全院共有300余人投入到史无前例的接访工作中。为防万一,高院还从警方借调了数十人维持秩序。

  接访前,李道民在媒体上承诺,“人人受接待,件件有答复”。因此,访民们把这几天看作是自己的“节日”。由于 来访者的数量太多,高院决定,将原定20日结束的“大接访”延长一天。

  据高院统计:4天时间里,他们共接待上访者7000余人,其中涉诉案件6500件。

  “大多数上访者是通情达理的”

  19日19:00,某市轴承厂退休工人王敬修来到高院门口。他的前面已经排了近2000人。所有人都需要提前 “挂号”,于次日按号被接待。

  5年前,一起因企业破产拍卖引发的经济纠纷,让王敬修及部分职工与某拍卖行打起了官司。“案件到今天没有定论 ,”他说,“这次来,就是让高院催中院赶快开庭的。”

  60多岁的老人排了一夜队,最后拿到了4998号。他本来能更靠前一点,但由于排队的人太多,发号时又一哄而 上,工作人员担心出事,变更了发号地点,这使他落在后面。

  王敬修的老乡吴自昌等不及了,花了100元从别人手里买了一个号。另一位上访者叶健任说,买号现象从12日下 午就出现了,当时的价格是10元。

  涨价的不仅是“挂号费”。访民胡玉连住在法院旁边的一个简易民房里,20日这天,房东开始对他不耐烦——由于 入住的人太多,房间的一个床位已由他刚入住时10元涨至20元。“但我还是按照10元的标准付钱。”他解释说。

  胡玉连是山东人,13年前,他在河南某市做生意,与乡政府的一个部门发生了债务纠纷。官司十几年打下来,他获 赔6万元,却因打官司欠下至少50万元的外债。他由一个小有名气的有钱人变成了穷光蛋,再没脸回老家。

  与历次上访一样,胡玉连随身带着一副

象棋,这是一个老人教他的活命本钱——上访到哪里,就在哪里摆个棋局,赚 够一天的生活费……

  上访者们攥着“号”——来之不易的、已经被揉皱了——依次通过安检门,同时从工作人员手中接到一张登记表。在 “来访次数”一栏中,王敬修写的是“14”。他对这张表格非常熟悉,并主动帮初次来访的人填写。

  根据案件性质,法院将其分为民事、执行、赔偿、行政等10个组。大多问题发生在执行和民事方面——这两个组排 得队最长。上访者们被归类后,被引导员领到不同的组再次排队。法官们坐在一字排开的办公桌后,表情或温和或严肃。一位 上访者对法官的声音听不清,法官则凑到他的耳朵前高声重复。“其实有些话他是听得见的,‘听不见’的是对他不利的话。 ”这位法官苦笑着对本报记者说。

  这位法官话音未落,一位衣服上写满文字的人开始喊口号,被一位值勤人员搀扶着离开。另一位女性没说几句,便开 始在法官面前大哭。

  但法官们认为,大部分上访者是“通情达理”的。不少当事人在听了法官的耐心解释后,表示如果当初的法官“态度 ”也这么好,也不会闹到今天。有的甚至当场表示息诉,“不再给政府和法院添麻烦了”。

  而在第一天排队时,为了怕人多打乱秩序,叶健任、胡玉连与其他上访者们商议后,由叶负责在队伍中按先后顺序内 部发号,并严加防范插队者,使当天排队秩序井然。

  最初,接待时间大概平均每人次10分钟,后来人满为患,就像走马灯一样。“大接访结束后,高院将成立一个处理 小组,夜以继日地审查上访者们的案卷,”王伟称,“法官们将对其加以甄别,拿出初步处理意见。”

  凡是来访者基本都被接待了。一个特例发生在21日下午,一位排6691号的女士因坐反了车而迟到,此时已经下 班,看着空无一人的高院大院,她怅然若失地大声说:有谁要号没有?

  “院长情结”

  4天时间里,只排了一个号的胡玉连“四进四出”高院。第一次是一对刚认识的夫妻把他带进去——他说自己是他们 的亲戚。第二次是他凭自己排的号“光明正大”地进去,第三次是凭第二次时没有交出的“登记表”混进去的。最后一次,他 说自己出去上厕所了,现在返回去参加接访。门卫当然知道他在说谎——大院里面有厕所,可是仍网开一面,放他进去。

  许多上访者都曾“几进几出”,一位郑州人两次均被同一名法官接待,尽管他特意戴了个帽子,但还是被法官认出来 。“昨天就是你吧?”法官摘下他的帽子,指着他谢顶的脑袋笑着问。

  “我们是为了能见到院长李道民。”胡玉连说。

  李道民4天都参加了接访,第一天接待了28人。他今年64岁,任院长10年,以“平易近人”闻名。在当地多家 报纸上,“院长亲自接见”成了标题。这让来访者充满期待,他们希望自己的案子能被院长关照。由于李道民多次在电视上露 面,所有上访者均认准了他的样子,他出现在哪个组,哪个组的队伍就排得最长。

  王伟承认,访民们存在着“院长情结”。“这是访民们的官本位思想作怪,”他说,“我们其实对每个来访者都会一 视同仁。”

  上访者因何这么多

  如此多的上访者说明了什么?

  王伟解释说,从此次接访情况看,尽管大都涉及诉讼,但情况却非常复杂——有的涉及国企破产,有的是政策性原因 造成的,也有上访者对法院的理解问题,甚至还有文革时期的陈年老案。“应该说,这次接待反映出来的社会在转型期出现的 各种矛盾,许多都超出了法院所能调整的范围。因为法院自身问题产生的错案、冤案是少数。”他认为。

  20日是上访者最为集中的一天。此前,为了分流意料之中的上访潮,高院要求全省三级法院同时接访。但据王伟透 露,与高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方法院接待的上访者并不多,多数法院不足百人,他认为这并不难理解。“许多上访者的 案子本来就是地方法院审理过,上访者对之缺乏信任。”

  河南当地一位法学界人士称:“这种运动式的‘接访’,是与现代法治精神有出入,会让人想到法院日常工作不力。 ”对此,王伟进行了反驳:此次大接访是河南省高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全国法院系统也可能属首例。敢于举办这样 的活动,本身证明高院的勇气,此次接访也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

  针对接访中暴露出的法院系统审判不公、立案难、执行难、法官违法违纪、乱收费等问题,院长李道民表示,要对案 件的查处工作抓好落实,认真督办;对查出的问题和违法人员一定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加以处 理。王伟称,集中接访活动只是启动了一个了解民情的程序,如何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才是此次接访活动的目的。下一步高院 还要“带案下访”,包括院长李道民在内。法官们要根据接访中暴露的问题,到基层调查落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