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一样的童年同一样的笑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3:58 沈阳晚报

  

不一样的童年同一样的笑脸
无论是城里孩儿还是乡下孩儿,无论是聋哑孩儿还是智障孩儿,在社会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里,尽管各有各的生活状态,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拥有同一片蓝天,拥有一样的笑脸。“六一”儿童节到了,记者走近他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

  农民工子女

  他们收到“大礼包”

  5月31日,沈阳市药监局、市红十字会来到砂山四校献爱心,送来17只小药箱,记者闻讯进行了采访。

  当日上午,市药监局、市红十字会派人来到砂山路的农民工子弟小学———砂山四校,举行“爱心捐赠小药箱仪式”。工作人员为各年级各班级发放小药箱,孩子们睁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聚焦着17只小药箱。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黄色卷发的男孩子。“他叫沙志强,是新疆人!他和弟弟来我们学校有一段故事呢!”学校教导主任刘谦告诉记者。

  这名新疆男孩原名萨拉姆,今年9岁了。4年前,他和弟弟随父母从新疆来到沈阳,父母在街头摆摊卖烤羊肉串。低微的收入只能勉强糊口,小哥俩只好穿着肮脏的衣服,每天与社会流浪人混在一起。2004年,农民工子弟学校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接纳了小哥俩。由于他们不会说汉语,老师讲的课程他们根本听不懂,学校把他们兄弟二人分别安排在骨干教师班中,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教他们汉语和课堂内容,还分别为兄弟二人起了汉语名字:沙志强、沙志明。在老师们的努力下,上二年级的哥哥沙志强在班级名列前茅,弟弟沙志明成为校文艺队队员。当日,沙志明还代表学校去参加一个社会活动。

  一名坐轮椅的孩子也引起记者注意。“她叫宝铭馨,双腿残疾,身患脆骨症!”

  记者了解到,宝铭馨的父母都来自贫困山村,来沈靠点手艺活维持生计。小铭馨自小患有脆骨症,浑身上下碰到硬物就会骨折,母亲一刻也不敢离开她,到了上学的年纪,她却因家庭困难无法上学。农民工子弟学校了解了她家情况以后,破例接收她,免去一切学杂费用,还先后筹集了44370多元为她做手术和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班主任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为她补课,她学习成绩优秀,成了班级的学习委员。

  “城乡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了热爱,克服了自卑,增强了自信,形成了团结友爱向上的氛围,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背景资料

  砂山四校是东北三省惟一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现有502名学生,目前学校有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396名农民工子女。学校为他们办理学籍,免收借读费,并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积极争取资助。本报记者唐葵阳

  实习生苏茜摄影傅峻

  先心病患儿

  手术成功了

  本报讯(记者唐葵阳)5月31日,记者从沈洲医院获悉,该院从2月23日开始承担500名贫困先心病患儿治疗任务以来,截至当日已为72人成功实施手术。

  当日,在“六一”儿童节到来前夕,医院各党支部在院党委的号召下,开展了创新党日和共产党员工程活动,为小患者们献爱心。各部门组织人员与孩子们共同开展了趣味游戏、唱歌等活动,还为患儿送去图书、毛巾、水果、粽子等物品。家长们很高兴,都说今年的“六一”比在家过得有意义。

  贫困生

  又见李警官

  10年来没给儿女留下什么积蓄,却先后出资5万余元资助了50多名贫困生,皇姑区交警大队老民警李栓良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5月31日,在“六一”前夕,李栓良购买了一些水果和学习用具,来到皇姑区昆山四校,看望10名家庭困难学习优秀的小学生。

  资助贫困孩子成“毛病”

  靠着工资生活的李栓良,没有给儿女攒下什么钱,却在10年间先后资助了50多名康平等地区的贫困学生。5月31日上午,李栓良来到了皇姑区昆山四校,将自己购买的学习用品和水果,送给了十名家庭困难学习优秀的小学生,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赠送完物品,看着10个孩子,李栓良忍不住又要掏钱给孩子。李栓良的举动被校长老师们好说歹说劝住了,可是临出校门,李栓良还是忍不住对校长说:“这样吧!下学期开学我再来,帮这几个孩子交学费。”

  对于自己帮助贫困学生的举动,李栓良自己的说法是:“我这都成毛病了,攒点钱就想帮助孩子。”

  不要回报要成才

  李栓良捐助贫困学生,最早开始于10年前。1996年,在皇姑区妇联的帮助下,李栓良资助了第一个贫困生。从那之后,李栓良资助贫困学生的善举从来没有停止过。10年间,通过希望工程,李栓良捐助了50多名贫困地区的学生,捐资5万多元。

  为什么会想起捐助贫困学生?李栓良告诉记者说:“我家里挺困难,从小下乡,就念过两年书,所以觉得读书特别重要。看着孩子因为家庭困难不能读书,我就特别着急,就想帮帮他们。”

  已经进入夏季,还穿着春秋装的李栓良说:“我也知道衣服好看,但买一套衣服的钱,就可以资助一个孩子,我也舍不得乱花。”

  虽然资助过50多个孩子,但是李栓良说,自己并没有想着会得到什么回报。

  他说:“两年前,一个我资助过的孩子中学毕业给我邮来一张照片,我可高兴了。我资助这些孩子,没想着他们怎么回报,就是想他们多读点书,以后给社会多做点贡献。但是有的孩子逢年过节时问候我,我觉得心里特别暖和。”本报记者高寒冰实习生刘慧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