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近功勋科学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3:58 沈阳晚报

  

走近功勋科学家
走近功勋科学家
走近功勋科学家
编者按

  “长大要当科学家!”这是很多孩子脱口而出的理想。科学家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发明创造的历程如何曲折?他们的科研工作有多神秘?今天,我们要向大家讲三个咱们身边、沈阳的功勋科学家的故事。

  5月29日,沈阳市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授予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所长卢柯、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沈阳大学校长孙铁珩三位科学家“沈阳市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他们,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卢柯:最年轻的院士和他的“纳米世界”

  青年科学家卢柯的头上,有着一个又一个炫目的光环:16岁上大学;25岁获博士学位;28岁成为中科院历史上最年轻的研究员;30岁当博导;32岁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5岁挑起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所长的重担;38岁增选为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39岁当选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40岁增选为有着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院士……小贩借卢柯名气卖锅

  一向在实验室埋首纳米金属材料研究的卢柯,以前并不知道自己在“民间”的知名度,直到有一天,他所在的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门卫,给他讲了逛早市遭遇假“纳米不粘锅”的事。早市上,一个卖不粘锅的小贩举着锅对人们吹嘘:“这是中科院专门研究纳米材料的卢柯院士最新发明的纳米不粘锅!”看到有人想掏钱购买,门卫忍不住上前当众揭穿了小贩的谎言。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却让卢柯陷入思索。人们对纳米金属材料领域研究现状的陌生,以及对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的渴盼,让身为我国纳米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卢柯,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揭开纳米世界冰山一角卢柯说,他研究的纳米金属材料,只是纳米科技领域里极其微小的一个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从事纳米金属材料研究,至今,41岁的卢柯已经在这一科学领域艰难跋涉了近20年。

  实际上,卢柯在纳米金属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突破。2000年,卢柯所在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纳米金属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发丝状的纳米铜的长度竟能延伸100倍,这一发现被科学界评价为“第一次向人们演示了无孔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而且为材料加工技术开辟了新的领域,以至于这一成果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基础科学研究进展新闻之首。

  在2004年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卢柯等人的一项新发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反应温度显著降低,这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不过,在卢柯看来,对纳米金属材料的研究仍然处于基础阶段,仅仅是冰山一角,今后的道路还会更加漫长和艰苦。纳米金属材料用处大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将纳米金属材料科研成果应用于工业或其它领域的实例,不过,卢柯向记者透露,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已经与宝钢集团合作,尝试将纳米金属材料应用于钢铁生产线。

  卢柯解释说,制成一块钢板需要经过热轧、冷轧、精轧、整型轧等几道关键工序,每道工序都离不开轧钢辊子。一旦其中哪道工序的辊子磨损需要更换,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线。因此,提高辊子的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是钢铁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而卢柯要帮宝钢集团解决的,就是使轧钢生产线各道工序的钢辊实现表面纳米化,从而提高其耐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轧钢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卢柯说,现在,这项技术在实验室已经取得成功,目前正在进行实际应用的前期准备阶段。一旦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将加快推动纳米金属材料研究的步伐。纳米商品多数是唬人

  尽管绝大多数人对纳米技术知之甚少甚至并不了解,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纳米概念的追捧。于是,纳米冰箱、纳米洗衣机、纳米服装、纳米锅……越来越多的商品,只要贴上纳米的标签,就会成为市场热销的产品。对此,卢柯认为,现在市场上的纳米产品,许多都是在借纳米概念打科学的“擦边球”,其产品真正的纳米技术含量十分低,他建议人们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纳米技术,而不仅仅追概念。

  名词解释:“纳米”(nanometer),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即1米的10亿分之一。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纳米技术即是一种在0.1至100纳米尺度范围内,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本报记者郭宏颖实习生李琳摄影李浩

  刘积仁:东软掌门人指点成功之路

  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他33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他是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他就是沈阳市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刘积仁。

  说东软: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熟悉东软集团的人,可以通过刘积仁举的这样一个例子来对东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果你想打手机,大概你每打一个电话都要用到东软的软件;如果你喜欢发短信,大概你每发一个短信都要经过东软的软件;如果你要开电灯,在电业部门会有我们的服务系统;如果你想买股票,也要用到我们的系统。还有在医疗设备里和很多国际的品牌像手机、汽车等等方面都有东软的软件。”

  刘积仁说:“ I T行业是个短寿的行业,一般过活十年不太容易。像东软集团这样能走过十年而且还在成长,东软是幸运的。”“幸运”来自不断的创新。软件产业是个技术含量高且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产业。目前我国有软件企业10000多家,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东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刘积仁作为领军人物,其技术、市场、观念方面的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话人才:东软是一所大学校

  刘积仁说,东软的成功源于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和人才观念。东软与其说是个企业,其实更像个学校,让员工在感觉有压力的同时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东软集团里等级观念比较淡薄,大家服务的目标就是工作。“在东软,我就是一个组织者,由我来搭建一个舞台,让那些愿意表演,按捺不住表演欲的一群人来表演。我们容忍他们犯错误,表演不好的我们让他再表演一次。没有人买票来看,我们自家花钱请人来看。”

  目前,东软不断取得创新的源泉,不只是把每年收入的10%作为研发资金,更重要的是对技术研发人员有一套重奖机制。谈学习:方法和能力最该学

  东软创业初期,想招一个东大以外的学生是件困难的事。如今,东软有8000员工,作为一名“海归派”的企业掌门人,刘积仁对于“海归”应聘者是否会高看一眼?对于一些家长迷信于把孩子送出国深造有何忠告?

  “思考的方法和学习的能力,这是在大学最应该学到的本领。如果在这两方面的觉悟不能提高,在何种教育体系下,结果都差不多。学习也是一种投资。如果出国留学这种投资只能获得文凭,不能带来回报,那这种投资就是在浪费资源。”刘积仁这段忠告,值得那些急于把孩子送出国“深造”的家长们深思。

  刘积仁认为,社会没办法对每个人的能力进行考核,只能用文凭这个显见的手段来衡量。我们要明确,不付出努力的成功是给天才不是给一般人的。不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就不能取得比常人更多的回报。而思考的方法和学习的能力,是在大学期间最应该学习的东西。如果我今天不作软件了,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还可以进入另一个领域,同样取得成就。这就是思考方法和学习的能力带来的。论成功:不断学习,适时改变

  刘积仁奉劝学子们,每一个人在创造自己成功价值时,都有一个最佳路线,但每个人都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线。举例说,在 I T行业就业,如果你外语能得80分,计算机也是80分,收入就比外语20分,计算机100分的人高两倍。大家都没有从这个细节上发现社会需求。现在,北京很多跨国 I T公司的职员都是外国语学院毕业的,收入都相当高。道理就是他们发挥了自己语言的天分。

  “知道了这些道理,你是否能作出改变,是否愿意作出改变?很多人都在知错犯错的道路上,顽固地走下去,当出现了不理想的结果时,才想起改变,这时候已经晚了。”刘积仁说,无论是学校、社会的教育,都没有自己意识到并作出的改变更重要。目前社会对就业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每个人的能力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改变来打造。本报记者朱峰

  孙铁珩:生态治理大师扮美沈城环境

  您可能会了解,“创模”成功后,沈阳将目标直指“生态城市”;“十一五”期间,沈阳中水回用率将达三成;沈阳城市污水目前正从人工构筑化处理向自然生态化处理模式转变。您可能不了解的是,所有这些生态规划设计背后都有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沈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铁珩。简单说他所进行的“环境与污染生态环境工程”研究,目的就是让环境越来越美,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舒心。

  科研:变废为宝的魔术

  公园里、街道旁、广场上、校园中,当您走过片片绿油油的草地旁时,会发现有喷水器在不停地灌溉。这样不浪费水资源吗?这个您不必担心,经过孙铁珩院士研究,利用中水回流技术,喷水器中出来的都是中水。

  孙铁珩院士40年如一日,一直致力于污染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通过对土壤类型、功能和环境容量的长期跟踪研究,孙铁珩确定了土壤—植物系统对污水的自然净化能力,他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中,利用其净化功能,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建立了完整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

  不仅春暖花开的季节可以灌溉绿地,孙院士还确立了防止土壤和地下水二次污染的安全保障体系及再生水回收技术,解决了北方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土地快渗技术、地下渗滤覆盖层材料与构造工艺技术等生态处理终年运行难题。在辽河油田等地建成多项替代污水二、三级处理的污水生态处理与中水回用示范工程,获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践:扮靓沈城环境

  居民生活用水,企业生产用水,每天产生的污水不计其数,大量的污水如何处理?这也是孙铁珩院士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学术上,孙铁珩院士将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相结合,开辟了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生态学研究新领域。实践上,孙铁珩院士对沈阳市城市污水处理建设格局和框架提出了宏观性建议:建设格局应从大型集中处理向中小型分散处理转变,变集中建厂为分散建厂的战略思想,从人工构筑化处理向自然生态化处理模式转变,这些建议均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实施。目前,沈阳市已于城区几个方位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使沈阳污水处理厂布局更趋合理。

  支招:沈阳应建生态城市

  环保模范城是沈阳的愿景,倘若“创模”成功,沈阳该往哪里去?“生态城市”的想法首先跃入孙铁珩院士的脑海。早在2004年4月,孙铁珩院士就向时任市长陈政高提交了“关于开展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书面建议,建议很快得到了陈政高市长等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2005年,由市环保局牵头,孙铁珩院士总负责编制的沈阳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完成并通过验收,目前正在全面组织实施。孙院士一直把为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发展服务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十几年来,他为各级政府重大科学决策和沈阳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本报记者丁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