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者披露医疗器械市场潜规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02:12 郑州晚报 | |||||||||
知情者披露医疗器械市场潜规则 核心提示:医疗器械在购销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猫腻,特别是手术耗材,进货渠道芜杂,很多患者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了医生指定的手术耗材。看起来整个过程像故事一样充满情节,但这只是医疗器械推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器械越贵为何越易中标”、“患者不知道用在身上的是什么器械”,昨日,多位在医疗器械市场摸打滚爬了数年的知情者
“怎么能利用患者的信任来挣钱?” 来自商丘某县的李先生至今也没想通,他会被自己完全信任的一位医疗专家给骗了,当这个迟到3年的谜底揭开的时候,李先生只有愤怒。“他们挣钱的技巧竟然建立在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基础上,可那个时候,我还以为他是为我好呢!” 2002年9月,李先生上高二的儿子在上课时突然口吐白沫全身抽搐,送到医院后不久却恢复正常了。起初李先生没有在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又犯了好几次病,看着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马上要升入高三,这时候李先生才慌了起来,带着孩子走进了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结果很简单:癫痫。结果也很麻烦:这种病尚无根治办法。在老家的医院诊治未果后,2003年5月,他带着孩子走进了郑州的一家医院。 在一个专家诊室里,李先生得到了希望:这种病有根除的办法,必须手术。李先生在高人的指点下,悄悄地给主刀医生塞了1000元的红包。可就在即将手术时,他又被那位主刀医生叫进了办公室。 “他给我说,孩子的颅腔内要切除一些病变组织,切除后留下的空间需要一种德国进口胶来填补,医院的这种胶太贵,他说自己和厂家比较熟,用他们的货便宜,根据孩子的病情需要两条,他尽量用一条。”时隔几年,李先生还记得当初的这番“办公室密语”。 “一条胶2000元,当时我没有丝毫的犹豫,还以为是红包起了作用,医生是在帮自己。我立即把钱交给了医生介绍的所谓厂家人员。” 李先生承认,手术后没有和其他人提起过这事,毕竟这是“人家医生的私下帮忙”。 “李先生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只是医疗器械推销员的一种手段,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患者家属即使受骗了,还说医生的好。”一位熟悉医疗器械推销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如今的李先生总算明白了,当初医生为什么会那么神秘。“我现在担心的是那种胶到底用了没有,如果用了,是有益还是有害?”就在手术时隔3年后,李先生又来到了郑州,为儿子做系统的头部检查。 知情读者讲述医械使用猫儿腻 在郑州经营医疗器械多年的王先生昨日也打来电话,讲述了这个行业的复杂现状。 王先生的医疗器械公司代理着几家厂商的大型检查仪器,同时代理着数家厂商的医疗器材配材,公司有8名业务员,王先生也要经常奔波在全省各地的医院。 在王先生看来,患者不知道使用的手术器械成本价是多少的情况十分普遍,更可怕的是患者根本搞不清楚自己使用的是哪个公司生产的什么型号的器械或耗材,而不同公司生产的同一手术用耗材价格相差甚大。 王先生介绍,在心脏手术中经常会用到一种搭桥支架,如果这种支架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可能达到1万元或者更高,但如果是国内生产的,价格可能在六七千元,更低的也有。可个别利欲熏心的医院给病人报的是进口耗材的价格,而最终用在病人身上的却是国内生产的。 “因为患者和家属不可能在手术过程中来检查放到患者体内的究竟是哪个公司、哪种型号的器械,就像在骨科手术中同种型号的钢板因为来自不同厂家价格悬殊,但患者根本无法判断。”王先生举例说。 类似李先生儿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手术都是在无菌操作环境下进行的,很不容易监管,这也给很多人提供了“发财”的可乘之机。 “如果产品价格和质量并不相符,但是在手术过程中确实使用了,你还不算是倒霉,最倒霉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使用。”5月30日晚11时,一位刚从外地推销业务回来的蔡先生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