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08:52 河北日报 | |||||||||
本报讯(通讯员赵志东记者王玉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财政部门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坚持新增财力要向“三农”倾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时期,我省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安排遵循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逐步调整存量,促进教育、卫生、
2006年,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基本建设、交通、土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资金对农村投入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教育、文化、卫生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要占专项投资增量的70%以上。落实农村、农民直补政策,各项资金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比重要高于上年。2006年全省粮食直补资金达到省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的50%,省级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3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000万元。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 继续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增强县、乡发展活力。延续张承两地、其他扶贫开发重点县“定额分享、超收全返”和其他市县“超分成增长率全返”,以及扩权县“特殊体制激励”政策。全面推进财政“五奖二补”政策的实施。 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产业和事业发展投资向小城镇聚集。围绕县域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聚集度较高的乡镇,实行“分级管理、支出定责、收入分享、责权统一”的财政体制,在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规模小的乡镇,实行“收支统管、核定收支、超收奖励、节支留用”的财政体制。 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政府扶持的农业产业和公益性事业,在确定补助区域、补助环节和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将资金和实物直接补助到乡村、补助到农民。积极运用资本投入、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财政政策手段,发挥国富农业投资公司等投融资机构作用,引导省外投资、省内社会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农民积累等投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2006年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试点面,到2008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依法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进城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办法。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2007年完成县道改造、通乡油路和通村油路建设。加大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向农业和农村的倾斜力度,重点支持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等工程建设,支持农村电力、通讯和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增强县、乡发展活力。延续张承两地、其他扶贫开发重点县“定额分享、超收全返”和其他市县“超分成增长率全返”,以及扩权县“特殊体制激励”政策;全面推进财政“五奖二补”政策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