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可以没文凭,但不能没技术”-赵林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7:2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记中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新时期的技术工人典范赵林源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52岁工人,居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对专业设计用的制图软件CAXA程序运用自如。

  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竟然敢对存有的进口设备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密封效果极佳
,原来一周就要更换一套密封件,如今可以使用一年以上。

  他,就是中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所属工程建设公司三公司维修车间密封班班长赵林源———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机械密封专家,一个新时期的新型技术工人。

  “当工人,就要当一名好工人”

  1972年1月,赵林源踏进了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三厂的大门,成为维修车间钳工工段的一名钳工。

  只有初中文化的赵林源,下决心要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技术的工人。“当工人,就要当一名好工人。只有驾驭高新技术,才能为企业和国家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天,赵林源不是跟着师傅跑现场,就是一头钻进业务书里,埋头苦学、苦练钳工的基本功,铁锤砸肿了手,他一声不吭,双手磨出了血泡,他咬牙坚持。一般人要3年才能出徒,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独立顶岗了。在抚顺市首届钳工技术比武中,他争气地捧回了冠军杯。

  1983年8月,赵林源成为了密封班的一名机械密封钳工。当时,工厂引进了一些进口设备,如果仅靠过去的口授师传,已经难以胜任维修工作。赵林源决心把密封技术钻研透,把活干好。

  那段时间,赵林源从不参加娱乐活动,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于钻研专业知识。就连上下班的途中,他都习惯于在通勤车上翻看一些产品说明书。两年多的时间里,他通读了《机械零件设计安装》、《机械密封原理》、《金属材料学》等专业书籍,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功夫不负苦心人,赵林源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91年,赵林源作为技术骨干被抽调到抚顺石化公司乙烯厂支援开工。当时,一台进口冷冻机密封泄露,而随机带来的几套专用密封件都损坏了。冷冻机的停运已经影响了开工,在场的领导和专家都心急如焚。赵林源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让我来试一试。”

  他拿出图纸,和同事一起计算,现场攻关。他们研究了几套方案,决定用国产材料自己加工。安装后,冷冻机终于运转起来了,保证了装置开启一次成功。

  此后,乙烯厂机泵密封几次出问题时都把赵林源请来,赵林源“土专家”的美誉不胫而走。

  “作为企业的主人,没有履行好主人的责任,就是失职”

  “我可以没文凭,但不能没技术。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赵林源开始了新的冲刺,针对设备机械密封部件设计不合理造成机泵事故率高、成本投入大等问题,他把目光投向了技术改造和创新上。

  一次,两台美国进口热油泵机械密封发生故障,单位请外国厂家驻北京的工程师修理。专家干了3天,一下子挣走了3万美元。这深深刺痛了赵林源:如果自己会修,企业能省多少钱啊!作为企业的主人,却没有履行好主人的责任,这就是失职啊!

  1996年,石油三厂从美国引进的分子筛装置建成投产,但时隔不久,3台进料泵相继泄漏,十几天换了4套密封,而一套进口密封件要3万元。

  赵林源决心为P501泵冷却系统动手术,并更换密封件材质。然而,设备是进口的,图纸也是进口的,且只是零件图和安装图,没有具体资料。改造密封涉及金属材料学、理论力学等8门学科,就是学机械密封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感到头疼。

  赵林源每天下了班,就拿着借来的图纸,找出参考资料和工具书,一点点研究进口密封的工作原理和工艺参数。终于,他找到了加大冷却罐,改变安装方式,并将密封形式由旋转自由定位改为静止固定定位的方法。改造后的密封效果极佳,原来一周就要更换一套密封件,如今可以使用一年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资金近百万元。

  石油三厂动力车间的关键设备GR32———3螺杆泵的密封是装填密封,多年来经常泄露,一个月就要更换一次填料密封。赵林源通过对该泵实际测绘、查找资料、计算数据,设计出一套单端面机械密封,经安装试车一次成功,改造后的密封运行达2年以上。

  一次次成功,又极大鼓舞着赵林源。接下来的几年中,赵林源班先后对全厂75套进口和国产设备密封进行了改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原来使用价格昂贵的进口密封配件的机泵改为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国产配件,每年为企业节约资金150多万元。

  “他的独特之处就是永不言败,不懂就学,不通就钻。”工建公司三公司党委书记郭祥武说。

  “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

  成为密封班班长后,赵林源常常对青工们说:“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多琢磨琢磨。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进厂30多年来,赵林源实现了从普通操作型工人到知识型工人、新时代专家型工人的理想。

  1999年底,密封班有了第一台自己的电脑———别的部门淘汰的一台“486”,被赵林源当成宝贝似的捧回来。在他的带动下,全班都和这台电脑较上了劲儿。

  仅仅半年多时间,曾经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赵林源学会了电脑打字、用CAXA软件制图、用PowerPoint制作培训讲义……当时46岁的赵林源竟然一下子成了“电脑通”。

  电脑技术使赵林源的密封管理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他把密封班的各项工作记录及图纸全部输入电脑,实现了班组的网络化电脑管理。打开他的电脑,可以调出全厂密封件的图纸、历史档案,可以回溯密封班近年来任何一天的工作内容。

  赵林源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职工的劳动强度。2000年底,工程三公司内部整合、精简人员,赵林源所在的班组从12人减至4人。但是,该班没有被巨大的工作量压倒,4个人承担起原来12个人的工作量,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效率的提高,是集体协作的结晶。光凭我一个,就算全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他谦虚地说。(刘海泉 孙世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