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古老永远鲜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9:06 汉网

  汉剧、长阳土家跳丧、汉川善书、沙市鼓盆歌……这一项项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奇葩。多年来,我省文化工作者在发掘、抢救过程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使之永远保持鲜活,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话题。

  发掘与抢救

  1983年,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文化站站长李征康到深山里一个叫伍家沟的村子搜集民间故事时发现,在这个只有800多人的小山村,男女老少都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其中一位叫罗成双的农民,脑子里竟装着2000多个故事。

  那时伍家沟还不通汽车,为搜集故事,李征康隔三差五从镇里步行20余公里,在山沟沟里一住就是好几天,挨家挨户听故事。

  20多年里,李征康搜集整理了1000多个故事,出版了两本《伍家沟民间故事集》,第三本故事集也即将出版。伍家沟故事公诸于世后,被国内外有关专家称为“民之瑰宝、族之精魂”。

  从远古一直敲到现在仍保持着原始形态的沙市鼓盆歌,是荆州市特有的民间文化。这种在丧仪上表演的“丧鼓”源于我国古代的“击缶”、“鼓盆”,在《诗经》上就有记载。

  荆州市群艺馆馆员谢志华日前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在发掘、整理自己从小听过的鼓盆歌。他和同事经常穿街走巷寻访歌班,到茶馆找老艺人聊天。只要得知有人邀请歌班去表演,无论是在城郊还是农村,他们都会带上录音机、摄像机,跟着去留取资料。

  口头传唱的鼓盆歌表演随意性很大,谢志华根据多年“跟拍”的经验,整理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像李征康、谢志华这样靠自己的一双脚、一双手,默默无闻地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工作者,在我省还有很多。

  建国以来,我省持续不断地组织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就编撰出版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等10部民间文艺集成志书。2003年,省文化部门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确定为我省十大文化工程之一。省博物馆对宜昌兴山的薅草锣鼓、川江老人的口述历史进行摄像和录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走进省级博物馆。

  我省还先后命名27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推荐并被文化部命名14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现状不容乐观

  我省文化工作者平凡的工作,为人们留下无数民间文化的瑰宝,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

  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为清江土家族所独有,是湖北稀有而珍贵、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位专家认为,古时这种跳丧或许遍及整个清江流域和长江三峡地区,但社会进步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其流行范围在缩小,传承的人群也在不断减少,这位专家说:“如今,只有清江中游的土家族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曾受到全国众多学者、专家广泛关注的宜都市青林寺谜语村也面临同样问题。上世纪末,随着清江高坝洲水电工程的开发建设,这里成了主要淹没区,其迁移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40%,目前仅存925人。随着清江水利梯级开发,淹没区和移民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加之现代文化消费形式的冲击,使得谜语这一民间文化濒临消亡。

  老艺人们年事已高或作古,年轻人又耐不住清贫和寂寞,也导致了许多民间文化的断层。

  为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仅为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一项就投入了30万元。而该县文体局局长胡世春认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使很多保护措施难以到位。

  潜江市群艺馆馆长谢先明介绍,“江汉平原皮影戏”是当地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经费不足,仅解决了皮影雕镂艺术流派之一“汤格”传人刘年华的问题。其实,皮影戏唱腔保护比造型保护更难,而当地唯一一个会唱皮影戏“鸡鸣腔”的54岁农民严祖斌,由于群艺馆没有资金解决其“身份”问题,只得让他回乡务农。

  保护中求发展

  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严峻形势,我省一些地区积极行动起来,根据本地特色采取保护措施。

  今年,我省2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宜昌市就有7个项目,这得益于该市长期以来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和保护。2001年,该市着手建立民间文化数据库,并采取为老艺人发放生活费等多种举措。2003年,宜昌市成为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建国以来,除了“文革”期间,武汉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未间断。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1994年,我市启动“百出工程”(挖掘整理100出汉剧剧目)拯救汉剧,恢复经典传统剧目或唱段。2003年,我市又全面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恩施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蕴藏量丰富,但大多已处于濒危边缘。为有效保护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州政府和州人大颁布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恩施州是唯一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的。

  2002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资丘镇建立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去年又起草了保护本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规文件,制订了为期20年的保护总体规划,目前省民委正在组织专家评审。

  将民间文化编成教材进入中小学,也是我省一些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益尝试。

  在十堰市所辖的武当山特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中小学生都要学习一门以武当文化为主的地方课,主要内容有武当风光、武当武术、武当神话、宫观道乐等,每学期13个课时;在整个十堰市,武当武术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从娃娃抓起,村小学聘民间故事家为辅导员,上业余故事课”,成为丹江口市未来5年保护伍家沟故事村的具体措施;长阳山歌乐元山歌进入长阳县中小学课堂已有10年历史,长阳巴山舞也被纳入全县中小学的课间操。

  武当山特区社会事务局局长罗均昌深有感触地说,与地方旅游有机结合是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经过多年摸索和经营,武当武术、道乐已成为武当山重要的旅游产品,主要景区都有武术表演,游人若有兴趣还可与表演者现场“过招”。道乐的音乐光碟、磁带以及武术教学光碟等,也都是游客们带回家的旅游商品。

  为扩大影响,武当山特区的武术队和道乐艺术团除了在景区表演,还经常到全国各地以及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前两年的一部古装武侠剧《武当》,更是让武当山名声远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