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寻找“产”和“研”的沟通——记上海新生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9:20 东方网-文汇报

  眼前是一张谦和的脸,谈话间却总感觉他内心有种“不安分”因子在跳动。

  研究生时,任军曾连续六天七夜不出实验室,整整六年没过过寒暑假;“徒承师业”进了公司,他每3个月挪一个地方,将公司所有岗位做了个遍;历经磨练当上了总经理,他又决定自己创业,背着手提电脑和投影仪,在3个月内向客户做了70次演示,一年飞了120多张机票;资金告急,他靠天天挤公交,跑遍了全上海4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

  7年前,上医大教授宋后燕课题组因转让“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成果获得304万元转让收益,成为申城“按技术要素分配第一人”。作为该项目的第三完成人,任军分到“十八条”政策带来的30万元。两年后,这“第一桶金”成就了任军的“不安分”,也成就了今天的“新生源”。

  跟着宋后燕做链激酶时,任军还是个对未来懵懂的学生:“那时,天天呆在实验室,每月就100多元津贴,什么也不图,太清苦了,很多人熬不住,退出了。”1995年,任军应邀赴香港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彼时年少,也许是一种逃避。“没想到,宋老师一路追到香港,苦口婆心地劝我回来继续干。”回想当年老师的执着,任军至今感动。他说,从那以后,再艰难的日子都咬牙挺过来,没再退缩过,一步步走到今天。

  回到上海,任军进了链激酶转化后组建的公司,最初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的他感觉“产”和“研”仿佛两个世界。出于同样的感受,一直坚持“自己的孩子自己管”的宋后燕,也无奈上“岸”。任军意识到,“产”和“研”之间少了一条沟通的纽带。

  2001年,任军毅然放弃总经理的优厚待遇,左手拿着当年分得的30万元,右手拉上曾经并肩作战的师兄妹,共同创办了新生源,希望以此补上那条缺失的纽带。

  想想容易,但要真的说服“产”和“研”两边,的确很艰难。没有资金,大家熬过了不拿工资的9个月;缺乏实验场所,就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打游击”。公司费尽唇舌接到的第一笔服务订单只有3万元,但完成后对方追加了一笔30万元订单,后来变成300万。渐渐地,新生源熟悉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套流程和细节,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市场定位,慕名而来的客户接踵而至。通过对国内外科研院校和企业的服务或投资合作,新生源同时进行着52个新药研究项目,其中60%是以一类新药为主的创新药物。

  如同新生源的产业链坐标,任军个人也一直坚守着科研与企业的双重身份:“你看,我西服一穿像个企业家,但只要套上白大褂就是名科研人员。”今年,新生源将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国际化将是任军的下一个目标。

  本报记者任荃

  任军描述发展前景。本报记者金昊摄

寻找“产”和“研”的沟通——记上海新生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