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美丽的鄂伦春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09:14 云南日报

  樊永强、李刚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西北70公里外,这里生活着1000多名鄂伦春族、汉族群众。当大火扑向新生乡时,离村屯最近的火头只有200米。

  经过4000多名武警官兵、解放军指战员和干部群众12天的艰苦奋战,嘎拉山大火终
于被全部扑灭。

  鏖战

  孙永刚,这个28岁的三级士官正率领全班战士用风力灭火机和铁扫帚奋力扑打着喷着烈焰的火舌。自5月21日嘎拉山森林火灾发生后,这个11人的小分队已在泉山火线奋战了六天五夜。

  “坚决不能让火头翻过后面的河塘!”孙永刚知道,他们身后1700平方公里的鄂伦春民族乡已危在旦夕。

  火势乘着天干风大,迅速由嫩江东岸的嘎拉山地域向东和东南方向延烧。

  数天里,武警黑龙江森林总队、吉林森林总队、武警黑龙江总队、森林指挥学校学员突击队的4000余名官兵千里驰援火场一线。

  5月31日凌晨4时20分,嘎拉山火场传来捷报:北线最后一个火点扑灭。至此,燃烧了10昼夜的嘎拉山区森林大火,外线明火已全部扑灭。在这些日子里,前线官兵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灭火会战。

  桦皮窑,离新生乡40公里,是鄂伦春人聚居地的北大门。

  “这里全是落叶松、白桦、柞树针阔混交林。”在专门担负空中巡查任务的幸福航空护林站飞行观察员国昶说。

  火头过后,白桦林的树干和树冠上只剩下一簇簇烤得焦黄的零落树叶,没有一丝鸟鸣。

  坚守

  “扑火是‘三分打、七分清’,明火被扑灭后,全线官兵正认真清理火场、消灭暗火,防止死灰复燃。”局势的好转没有让嘎拉山扑火前线指挥部的指挥员们松劲,“至少还要再坚守72小时。”

  火场一线大都在高山密林深处,一路空投、奔袭到前线的官兵们的给养保障成为最大的困难。

  李铁英,一个30多岁的鄂伦春族女乡长,带领全乡群众,为前线4000多名官兵紧急输送了150多吨给养物资,保障了一线官兵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和新鲜蔬菜。“这些官兵是为保卫我们美丽的鄂乡在前线风餐露宿,我们理应提供尽可能好的保障。”

  孙朝玉,这个从山东老家移民到新生乡种地的汉子,与他的内弟一起,连续6天开着自家的四轮拖拉机往返几十公里山路为子弟兵们运送给养。

  单家独户住在桦皮窑西侧十几里山林里的孙朝玉,离火线不到1公里。“幸亏武警战士来得及时,要不我们全家就烧光了。”

  “像这一车有一吨多吧,每天要送四五趟,昨天就运了六趟。”奋战在七道沟前线的500多名森林官兵每天就是靠老孙家的这两辆“蹦蹦车”补充给养,养好精神投入新的战斗。

  送别

  6月2日13时55分,嘎拉山火场骤降阵雨。在了解到火场全线已无火情威胁后,前线指挥部下令撤离。

  泉山、嘎拉山、黑花山,滨南、羊台、桦皮窑……分布在沿线十多个火点的4000多名官兵告别桦树枝条搭成的窝棚,向后方撤离。

  大雨滂沱,电闪雷鸣。

  担负七道沟火线守卫任务的武警黑龙江总队第二支队的500名官兵,被困在距最近的部队集结点新生三队15公里处。

  得知子弟兵困在山里,新生三队村委会主任王文成坐不住了,立即发动全村40多户开动农用拖拉机前往支援……当晚,新生三队这个小小的屯子灯火通明,家家户户让出自家的炕铺,让在山雨中淋了6个多小时的战士们烤干衣服,烧水洗脚。

  午夜,500名将士进入甜甜的梦乡。

  告别的时刻到来了。屯里仅有的一只高音喇叭里播放着送别部队的歌曲,运送武警官兵的卡车汽笛长鸣。

  乡亲们一大早从山里采来挂着露珠的野蕨菜、老山芹,一定要让官兵带上。“这么美丽的家园,真不忍心让大火给毁了。”战士们眼角湿润了。

  “有子弟兵在,我们生活可安心了。”鄂伦春族老大妈莫贵如说。而留宿记者三个晚上的刘淑丽大嫂,握着记者的手久久不放。

  道一声“告别”,道一声“珍重”。再见了,美丽的鄂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