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挂职”合法性的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14:40 新华网
对“挂职”合法性的争议

  一些地方对公务员“民企挂职”做法的正确性、合理性不仅深信不疑,而且还希望国家能出台政策使其“合法” 资料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对“挂职”合法性的争议

  虽然非议不少,甚至是否合法的质疑也不绝于耳,但记者在调研中注意到,一些地方对公务员“民企挂职”做法的正确性、合理性不仅深信不疑,而且还希望国家能出台政策使其“合法”。

  江苏省人事厅厅长赵永贤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他说,目前机关、事业、企业等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鸿沟还没有彻底消除,不能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使人才得不到更合理的配置。派公务员到民企挂职的做法,实现了人才队伍的贯通,这是一种新尝试。在分流人员、缓解公务员冗员、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对此,国家应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这一做法的合法性。

  对公务员“民企挂职热”提出质疑的专家,主要是从现行法律法规的角度。今年1月1日施行的《公务员法》有规定:“党政干部不得在经济实体中兼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专家彭宗超博士分析指出,这些民企挂职公务员在机关仍保留公职,公职就是权力,法律要求的“官商分离”,着眼点应在分离权力,只要公务员的权力没丢,不管是兼职还是挂职,本质是一样的,都存在权力寻租的可能。

  《公务员法》还有规定: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有关人士专家认为,公务员可以去国资企业或国资控股企业挂职锻炼,如果到民企挂职锻炼与《公务员法》规定是相悖的。再有,民营企业没有与政府机关相对应的职位设置,“挂职锻炼”一说不成立;民企也不在组织部门管理范围之内,公务员到民企“挂职”,组织部门怎么管理。

  对于是否可能催生“新红顶商人”?河北行政学院长期研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常务副院长刘日说,“红顶商人”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末,一部分握有实权的官员想下海经商,又不愿丢掉铁饭碗,就保留公职参与经商活动,成为改革开放最早的“红顶商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政府机构进行分流精简,一部分单位便出资设立经营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安置分流人员。而分流到这些企事业单位的人,由于具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在经营上拥有同行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红顶商人”。他认为,目前,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公务员“民企挂职热”,又催生了“新红顶商人”,而且呈蔓延之势。

  人才专家、中纪委研究室研究员邵景均认为,官员就是官员,商人就是商人,二者角色要完全分开。公务员带职下海难以摆脱“官商”嫌疑。有些地方虽然规定“未经批准不得私自接受企业任何工资报酬”,但公务员为挂职民企“服务”时很自然就结成了“利益链”。官商一体,会令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对整个社会造成危害。此外,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即使公务员辞去公职后,3年内也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任职,不得从事或者代理相关的经营性活动。很显然,法律出台了需要有制度来监督执行,对此,应建立行政监察专员制度,专门监察“下海”公务员的行为。

  邵景均表示,发展民营经济,锻炼干部,都应当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达到,对于公务员经商这样的禁区,我们的各级政府,每位公务员都应当恪守这样的底线,真正做到依法治吏,依法治国。 (记者刘茁卉、张涛、周伟) 瞭望新闻周刊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