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浙江瑞安民工子女受教育因同城待遇引发新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8:35 大众网-齐鲁晚报

  农民工子女“同城待遇”引发新问题

  近年来,瑞安市教育局局长叶耀国力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同城待遇”政策,引发一系列新问题。

  “从2003年开始,外来借读的孩子以每年4000人的速度递增,现在已经超过3万人。
一些学校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而前来就学的孩子仍然络绎不绝。”叶耀国说。

  随父母“逐水草而居”的孩子们的就学问题,是义务教育的难点。位列“百强”的瑞安曾试图凭借经济实力给这个问题一个“简单解”,但是如今他们发现,此中困难远不止教室紧张而已。

  持暂住证和夫妻一方所在企业的证明,子女即可在瑞安市公立学校就近入学

  瑞安,虽偏居浙江东南,但素有经商重教经世致用的传统。改革开放后,作为温州民营经济发祥地,瑞安更是有了为教育发展提供支撑的资本。

  “十五”期间,瑞安市共投入教育资金33.65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4.63亿元。2005年,瑞安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达到空前的4.98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数的35%。与国内同等规模的县级市相比,其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3年起,瑞安开始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同城待遇政策”,并将原有的助学制度一并延伸过去。

  这一年,瑞安市教育局陆续下发《关于做好2003年瑞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招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规定:凡在瑞安市务工的所有外来农民工,只要持暂住证和夫妻双方任何一方企业出具的证明,其子女即可无条件地在瑞安市公立学校就近入学,享受瑞安市民同城待遇,免除学费。

  同时,瑞安还将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混合编班,外地学生的开学录取评先评优全部与本地学生等同,课程全部按教育部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对于农民工聚居片区、个别学校集中爆满,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统筹安排,在区域内进行分流和调剂。

  农民工子弟还可以像当地贫困家庭孩子一样申请“教育助学凭证”,从而得到相应的资金补助。

  此举一出,立刻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青睐。因为他们很快发现,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瑞安,孩子读书的费用甚至要低于安徽、贵州、江西等地的一些相对贫困地区。

  记者在一所小学了解到,包括95元课本费在内,一个外地学生就读的费用为395元,享受教育助学凭证的外地贫困生则只需缴纳0元~175元不等的费用。另外,入校门槛相对较低,没有过于苛刻的限制条件。

  为接纳外来的孩子,东山小学把库房腾出来作了教室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始大规模进入瑞安校园,以圆城市“求学梦”。还有一些农民工不仅带来了自家儿女,还带来了侄子、外甥。

  记者在瑞安莘塍六小看到,这所占地面积只有4200平方米的学校,已经有17个班级,每个班级人数都超过50人。今年春天,学生总数已经有960人,其中外来工子弟近900人。

  近3年来,为了接纳更多外来工子弟,校长季光荣先后把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改成了教室。2005年秋季招生结束后,学校老师的办公室、会议室,凡是能利用的屋子全都变成了教室。“再来真的就收不了!不能让孩子们在操场上上课吧。”季光荣说。

  东山小学过得也不轻松。“为了接纳外来的孩子,我们已经把库房腾出来作教室了。即便如此,有的班级仍然突破60人,严重超过省里面的标准。”校长徐晖捏着烟,有些愁眉不展。在他所在的学校,农民工子弟逐渐占到学生总数的近一半。

  很多本地人反对把自家孩子和农民工子女放在一个班

  对于徐晖来说,同城待遇政策带来的烦心事儿还多着呢。

  以前在东山小学上学的孩子都是本地人,当地街道和乡村对学校相当客气。学校有什么事儿,村集体都很积极。“那时候维修建设村里都出钱,年关节令村里还会送些慰问品。”可是现在完全两样了。

  去年年底,叶耀国曾亲自去东山街道讨“善款”,希望资财雄厚的村集体能够支持一下教育,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对方非但没有答应,还表示东山小学占了村里好几亩地,现在一亩地能卖400多万元,如果学校办不下去,村里会收回。

  “因为当地的孩子在我们这儿上学的越来越少,有钱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市里面更好的学校去了。村里觉得投钱给学校相当于投给了外地人,当然没有什么兴致。”徐晖说。

  每年开学编班的时候,徐晖就更不能消停。有孩子在东山小学上学的当地老百姓都会去找他,反对把自家孩子和农民工子弟放在一个班。“他们认为农民工子弟生活习惯差,素质低,自家学生和他们一起上课没有出息。”

  第1页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