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人隐私保护待提高 九成多人担心隐私被泄(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9:29 国际在线 | |||||||||
有人总结说,这些人目的不一,有的是搞装修的,有的是卖保险,但共同的一点是:你不认识他们,他们却对你了如指掌——他们知道你的姓名、手机号、工作单位、收入水平和身份证号码;他们知道你刚出生孩子的性别和出生时间;他们知道你房子的户型、面积和朝向;他们知道你的购车时间、车型甚至发动机号和底盘号……简而言之,他们甚至比你自己还要更了解你自己。
无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自己就像生活在透明玻璃缸里的金鱼,已经没有隐私可言。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学东指出,“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在一家号称拥有9000万人资料的“搜人”网站上,记者看到,简单地输入人名后,与之相关的电话、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MSN、QQ等立即显示在网页上。 网站叫卖老板手机号码名录的新闻也开始不时见诸报端。除了老板名录外,这些网站上还有“经理人名单”、“阿里巴巴企业名录”、“上海楼盘业主名录”等诸多业务,并且宣称出售的信息有效率在85%以上。而在北京大望路地铁站附近,记者看到,不时有人兜售含有私人信息的各类名录,品种有《国家机关单位通信名录》、《北京市名人名车车主名录》、《北京市食品饮料制造公司老板名录》、《北京市装饰公司老板名录》等。 很多人困惑,那些给自己打电话的陌生的“熟人”、那些“搜人”网站、那些各类名录的制造者,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非常私密的个人信息的? 据了解,这些信息主要来自掌握着大量资料的部门和单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老百姓大量的个人资料,人们在买车、买房、看病、购买保险、办理银行卡和会员卡、报名考试、求职甚至征婚时也都会留下详细的个人资料。出于利益的诱惑,作为直接面对这些信息的办事部门和人员,很容易把客户资料偷偷拿出来,卖给寻求相应需求客户的商业机构。 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滥用开始让人们提高了警觉。“你说填吧,不知道他们会拿去干什么,不填吧,又办不成事。”家住北京团结湖的龚女士常常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去商场办个打折卡都让你填个年龄、收入什么的,有的还让你填婚姻状况。这也忒不靠谱了吧!” 本次调查显示,对要求自己填写个人信息的机构,91.8%的人对他们的信息保护能力持怀疑态度,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对于填写个人信息的态度,多数人(51.1%)是“看情况,能不填就不填”,45.0%的人则表示“没办法,不填就办不成事”。 调查同时显示,在个人信息遭遇陌生人侵犯时,只有10.7%的人表示“愤怒”,会想办法投诉,更多的人(62.8%)的感觉是“无奈”——不知到哪里讨说法,也苦于凭个人的力量难以抓住确凿证据。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属于一种“间接保护”,即个人信息(隐私)主要是通过个人名誉权来保护的。而按现有的法律规定,个人名誉权受到侵害的,要造成侵害后果的才予以追究。对于绝大多数受“骚扰”的人来说,受侵害的后果并不是很明显,也很难追究。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个人信息泄露之后,可能并不是“遭遇骚扰”这么简单。它们已经被一些人用来作为诈骗、犯罪的工具。一些国家进而以此为由,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据媒体报道,一个纺织企业试图在欧盟搜集客户信息、为将来开拓市场做准备时,被当地有关组织制止,理由是:中国目前没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客户资料有泄露的风险。 本次调查显示,74.0%的人认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最好的办法是加强这方面的立法。 据统计,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建立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至于我国,早在2003年,国务院信息办就委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周汉华研究员领衔课题组,进行起草《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工作。2005年1月,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正式完成,并正式递交到国务院信息办。 尽管没有被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在去年和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这一法律的呼声一直不断,先后有来自上海、天津、广州的多位人大代表提出了类似的议案。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学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青年报,作者:唐勇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