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三清山的闽南人(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1:57 江南都市报 | |||||||||
具有闽南特点的老房子里的木柱上,随处可看到古老的泉州木雕。 住在三清山的泉州籍后裔保留着许多先祖从闽南带来的生活习俗,这些习俗十分古老,就是在今天的闽南也不多见了。 在三清山旅游时,只要你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山上的挑夫、轿夫、清洁工、小商贩等,全都说一口纯正的闽南话。细 问才得知,原来在神奇的三清山脚下,至今仍生活着3万余名福建泉州人的后裔。他们不仅说闽南话,还住闽南风格的建筑, 沿用闽南人的习俗,连婚嫁也是清一色的闽南传统。三清山离福建泉州相隔千里之遥,闽南文化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在这里生根 发芽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近日到三清山、玉山、上饶等地探秘。
背井离乡来江西 原来,早在康熙年间,大清皇帝为了统一台湾下令迁界封海,沿海几十公里居民举家向内地迁徙。当时,一大批福建 泉州的百姓背井离乡,一部分移居到了三清山,在这里生息繁衍。 三清山东南西北四面居民都讲闽南话,分属玉山县、德兴市共15个行政村,其中有8个村约3万人口归三清山管委 会管辖,90%以上都是泉州移民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分别来自泉州永春、德化、安溪、南安等地,至今保留着练习永春白鹤 拳、种茶制茶泡茶等习俗,而且山上所产的黄金桂茶,在泉州南安溪东村也是特产。 据了解,泉州后裔姓氏,以林、颜、陈、柯姓较多。而林、颜、陈姓主要聚居在三清山脚下的紫湖镇紫湖村、徐家岭 村和南山乡等地。柯姓在三清山和上饶县皂头镇、尊桥乡等地较集中。 据玉山县紫湖镇人大副主任林黎明介绍,紫湖镇2.2万人中,有2.1万人是泉州人的后裔。 福建永春蓬壶镇一位姓林的老者告诉记者,数百年前,他们先人有一个分支移居到三清山,希望能够得到记者的帮助 ,与三清山泉州籍后裔取得联系。 由于明、清时福建实行过海禁,大量福建沿海农民迁往玉山、德兴、铅山、上饶、广丰。 据《铅山县志》载,其处向为福建人迁徙移居之地,仅明、清两代福建移至此的移民新建村落达523处(注:移民 单独建村而居),占所迁入的外省人新建村落598处的87%,其中不乏闽南人。 据1985年《上饶县地名志》载,全县35个公社、场几乎都是福建移民,其中与铅山县邻近的南部为多。迁入者 多为泉、漳、汀州、泉州、永春、南安、莆田等县。有的由于搞不清原籍、州、县,只标明“下四府”(注:当时福建南部的 四个府)。如与铅山县毗邻的上饶县大地公社,85个自然村,就有29个是闽南移民所建;高泉垦殖场25个自然村,就有 15个全系永春移民所建。以上移民时间大多在清康熙年间,迟的下抵清光绪末年,早的上至明正统年间(1436-144 9年)。 此外,玉山县的下塘乡、铅山县的永平镇、上饶县皂头镇等地也有泉州籍后裔,总人数在3万人以上。 相通的闽南口音 使用闽南语,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他们不惜倾其所有,南下寻根。几百年来,他们从未放弃认祖归宗的梦想;几百年 后,闽南仍是他们的梦中天堂。一位姓林的老者告诉记者,他们就想看看,他们的祖先在哪里?对这些飘在外地的闽南后裔而 言,泉州对他们而言,是心目中的圣地。 虽然经过这么长久的演变,闽南语的腔调变了很多,但每个小孩到开始学话时,父母都会教他们闽南话。在家里,或 者是族人聚会的时候,大家主要都是用闽南语交流。这些后裔告诉记者,他们有些秘密不想让别人知道,就会用闽南话讲。 有一次,福建一赣剧团巡回演出,来到玉山县南山乡。林先生一行乐手和演员帮忙搭建好舞台后就去乡里的食堂里吃 饭。在乡里的食堂里,林先生正和同事拿着饭盒去打饭,忽然觉得打饭的大师傅说话非常亲切,那种腔调就像闽南人说普通话 时一样。林先生有些疑惑,就和大师傅多搭讪了几句。当时大师傅特别忙,看见这个外地来的小伙子很嗦,就随便回答了几 句不再搭理了,林先生只好悻悻地回到座位上。 可是这饭越吃越不对,周围说话的声音都好熟悉。林先生仔细辨认,发现周围的人说的都是字正腔圆的闽南话。林先 生觉得很激动又很疑惑,就转过头听身边几位老者聊天,很意外地发现自己居然全部能听懂。 林先生用闽南话问了边上一位老者:“你们是从闽南来的吗?”老者回答:“不是啊,我们是这里人啊!”林先生就 更疑惑了,用闽南语和老者攀谈起来。老者说他们一直都住在这里,这里所有人都是说闽南话。老者得知林先生是真正从闽南 来的,非常激动,连忙把边上的人都叫到一起,还连连说“下四府”(泉州)来人了,自己几十年没有见到“下四府”的人。 相似的生活习惯 在玉山县紫湖镇有一个名叫檀树坑的村子,居住着上千名洪姓泉州籍后裔。走进檀树坑村,仿佛走进200多年前的 一个闽南小山村。村民们热情地请记者一行在村里吃了顿饭,村里辈分较高的几位老人作陪。桌子上摆了8个菜,有豆干、笋 干、大块的肥肉和中指般大小的泥鳅。每道菜都红彤彤的,显然都加了不少辣椒。闽南人是不吃辣的,但是这里气候潮湿、寒 冷,吃一些辣椒能起到驱湿祛寒的作用。这里的泉州籍后人因而养成了和当地人一样的饮食习惯。 乡亲们认真地将菜摆好。他们说,这是先祖传下来的规矩,8个菜中间摆两道,两边各摆3道菜,这叫“边三中二” ;如果是7个菜,中间摆3个菜,两边各摆两个菜,叫“边二中三”。 席间猜拳行令,更是古韵盎然。他们猜拳的号子依次是:一品高升、两班大进士、三元及第、四季大发财、五子登科 、六位丞相、七子团圆、八仙漂海、九子千孙、十全大会。这些号子,或为典故,或是祝福,听起来十分悦耳。 看到记者来访,村民请出了村里的守护诸神,这些神像村民们平日里都难得一见。在一座闽南风格的古厝里,乡老们 请出了神像,这些神像分别是观音大士、关圣帝君、王大真仙、土地公、催生娘娘和判官。 这些神像平日里就封存在古厝里,需要的时候就由乡老们去请出来。村里有人要生孩子了,乡老们就请出催生娘娘, 放在产妇的房间里,祝福产妇顺利生产。到了秋天,田里的稻米要收割了,村民们照例请出王大真仙,以保佑不发生病虫害, 有一个好收成。村民们要抬着王大真仙的神像,在村里、田里巡游。上千村民就跟在神像后面,队伍浩浩荡荡,十分热闹。 这里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少,居住在这里的泉州籍后裔保留着许多先祖从闽南带来的生活习俗,这些习 俗十分古老,就是在今天的闽南也不多见了。 三清山的闽南情 在玉山县南山乡枫林村,退休老教师钟明耀带着记者踏着老街的石板路,寻访住在具有闽南特点的厢房建筑内的居民 ,这里的房子都带有天井,木柱上随处可看到古老的泉州木雕。 到了钟老师家里,他从堆满灰尘的木箱中拿出古旧的钟氏家谱,族谱上清楚地记载着“钟氏因源流河南光州发派江南 江西福建汀洲府”。钟老师讲述着他当年来闽南寻祖的感人经历,他们本来是从泉州永春桃源一带迁徙过去,但在永春桃源未 能找到族人时,他急哭了,后来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厦门同安找着了同是从永春迁移过去的族人。主持修缮钟氏族谱 的钟明炎老先生从箱底拿出了300多年前,他们祖先从泉州带过去的木雕佛像给记者看。 中午,钟老师一家用满桌的农家菜盛情地招待了记者一行。席间,担任枫林村支部书记的钟老师大儿子钟永进向大家 描绘了枫林村的建设规划,他打算将古街保护起来,略加修缮,作为当地与闽南历史渊源的永久见证;还打算建设一个新的闽 南村,作为当地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闽南人前往旅游观光。 吃罢午饭,记者一行告别枫林村乡亲,前往三清山林场子弟学校。这个学校共有167个学生,大部分都是泉州人后 裔的子女。校长林亦国所在的玉山县紫湖镇,95%都是泉州移民的后裔,教导主任单老师也是泉州人。 在三清山脚下的三清山林场东坳村,村支部书记林观宝告诉记者,他家保存的林氏家谱上的“泉州南安溪东基址图” 清楚地标注他们祖先当时居住在南安五台山(今五台乐山)下的溪东。前年,他在协会林水坤主席的帮助下找到了位于泉州南 安梅山的同宗族人,找到祖籍地后,他们是一路放着鞭炮回到三清山的。 为此,三清山利用这一特殊的渊源关系,于2002年在山上找了10名泉州后裔,到泉州寻宗访祖。这10人到了 泉州后,都被一“抢”而空,成为同宗的座上宾。之后,三清山又在泉州展示了三清山的风光和泉州移民后裔的生活图片,在 泉州引起很大反响,掀起了泉州人到三清山的寻亲热和旅游热,并且往来频繁。今年3月11日,泉州市南音研究院院长吴珊 珊一行,想循着当年泉州移民的足迹,寻找泉州人在三清山休养生息开发创造的遗迹,来到了三清山。-文/图记者艾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