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得之言:“变脸”之术泄密 川剧“变脸”之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4:48 金羊网-羊城晚报

  □郭斌

  近些日子,68岁的川剧“变脸王”王道正出离愤怒了:有内地演员贪图小利,将“变脸”绝技———这可是中国戏剧界唯一的国家二级机密———私相传授国外,使之沦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等地娱乐场所中的低俗表演。让王道正痛心的是,泄密者虽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追究责任,但“一代代川剧艺人呕心沥血发明创立的变
脸艺术糟蹋得一文不值,已成了戏剧界的笑柄。”(见《羊城晚报》6月3日A4版)

  秘技外流,小人得利,王道正的愤慨当然值得人们同情和反思,但大师却也有过虑之处。

  事实上,“变脸”术早已不是“秘技”。长沙老艺人曾金贵就靠自己多年的摸索破解了“变脸”,还把技巧应用到了湘剧表演中。川剧界人士2004年为“变脸”申请专利,四川省知识产权局拒绝的理由是:“省内外有很多人都掌握了这种技艺,根本不存在机密一说。”而当时,王道正就是申请专利的主事人之一。

  何况,全国三百多个地方戏,哪个剧种哪个艺术家没有自己的绝活?之所以称之为“绝活”,就是因为在会与精之间,在票友和大师之间,有着技艺上的天差地别。魏明伦曾说过,“变脸”太容易学,一点就通,只要不是白痴、疯子和残废,一学就会。但学会了未必就能登台演出,更未必就能得到观众的叫好。只要宣传得力,观众自然是愿意看真品精品的。

  更应该看到的是,泄密者固然可恶可恨,但对于川剧艺术的未来发展而言,倒也未尝不是借此改变的机会。

  与川剧悠久的历史相比,“变脸”上世纪20年代才出现,原本只是川剧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除了今天表演中最常使用的“扯脸”外,手法上还有“抹脸”、“吹脸”及不需道具的“运气”变脸。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受到人们的喜爱,“变脸”表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晚会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逐渐从为川剧剧情服务的一部分,蜕变成了单独的杂耍和魔术。在刘德华学“变脸”风波之后,“变脸”热更加风行,欣赏川剧变成了就是欣赏“变脸”,使人忘了川剧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腔共体”的声腔之美,忘了它“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剧情之美,忘了它特有的表现人情世态的川式诙谐之美。在许多人心目中,甚至“川剧等于变脸”,却不晓得只有当剧情、表演、唱腔、特技等融合在一起时,“变脸”才能体现它的独到之处,川剧的艺术性也才能灼灼生辉。

  在“异化”面前,川剧界的许多人士并没有足够的警醒,反而挟技自重、故步自封,致使川剧表演日渐走向重技术轻艺术、重局部轻整体,忽视了剧种的艺术追求,接近于慢性自杀的状态。

  如今,密已泄尽矣,与其痛心疾首、徒呼奈何,倒不如痛定思痛,坚定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包容心,有所守有所创,或者求新求变,仿效当年研创、丰富“变脸”技术的老前辈们,开发出新绝活,或者求精求尖,把手中的各项活都练到炉火纯青,让观众见识过后再不会轻易买“冒牌货”的账。

  当然,最紧要的,恐怕还是川剧界人士自己先要改变川剧认识上的片面性与短视性的心态,才能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地发展并向世人推广川剧的整体艺术形象。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