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山代有才人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09:24 解放日报

  “求真务实”、“淡泊名利”、“争当科技创新尖兵”……正在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这些词句成了院士们热议的焦点。本报记者昨晚连线北京,倾听上海的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最新感受。

  创新,马不停蹄

  “服务国家,带好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勤之用简单的 8个字概括院士所担负的重任。他说,大会上听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大家的心里都很兴奋,也更明确要做什么了。几个相对年长的老院士更是互相打趣:“我们都一把年纪了,不为名不为利,只图创新!”

  周勤之的专业是机床制造,在当前大力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中占据了相当重的分量。在国家和上海的“十一五”规划制订过程中,他也积极建议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最近,他和上海机床厂的同事们正在研究纳米级高档数控机床,该产品由于无法从国外进口,必须由中国人自己研制开发。现在已进入小样试制的准备阶段,预计年底出样品,并在积极申报国家项目。这次开完会,他还要继续北上,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对有关项目进行指导。“我和企业、高校的人都挺熟,就想尽量拉拢两者的关系啊”,年近 80的周老,正在为“产学研合作”而马不停蹄。

  50年前,当人们在为患上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等传染性疾病而痛苦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就大胆地提出,未来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将是冠心病。

  如今当年的预测已经变成了现实,而“人口与健康”、“健康上海”这些关键词,也频频出现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

  陈灏珠依然没有停歇,在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他正带领着年轻的医学精英,研究冠心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和显像诊断等领域的问题,“争取达到亚洲一流水平”。

  领军人才需“六大品质”

  在当代中国,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应该具有哪些主要素质和品格?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还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令他印象深刻。去年当选院士的褚君浩,在其核心团队中聚集着二三十位研究人员,他们中有 30岁上下的年轻人,也有年长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认为,无论对于作为新院士的自己,还是更年轻的科技人才,都应继承和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和“铁电薄膜材料物理”两个专业方向上,他们团队已经取得了包括年初颁发的 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内的多项荣誉,但褚君浩表示仍将以踏踏实实的作风,继续创新。

  陈灏珠说,身为院士,一般在学科领域内都已有所建树。但是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也要不断学习,才能当好创新的标兵。尤其是医学领域,各种新疾病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不及时更新,哪怕“院士”也要落伍。因此每次给医学院学生上课前,他总是一丝不苟地把备课讲义准备到“ 150%”的充分,这样不仅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也促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

  老院士放心“下一代”

  “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创新型人才,什么都干不了。”这是戚正武院士参加院士大会后的深切感受。作为同济大学蛋白质研究所所长,年逾古稀的他所带的最小学生,还是个 20岁的直研硕士生。在戚院士看来,超过半个世纪的年龄差,不仅含着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喜悦,也含着培育接班人的迫切需求。戚正武说,他 1952年进入中科院,师承著名生化学家曹天钦,师生仅差 12岁。好多年以前,从他实验室里出国的博士前前后后超过 50个,没有谁回来。但如今,国内科研人才机制改革,科研环境发生巨变,“洋博士”们迎来了回国大显身手的最好机遇。从他手中送出去的博士,从美国回来了,从欧洲回来了,而立之年的他们当起了老师,戚正武感到放心了。“作为创业的一代,我已经快完成历史任务了,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年轻的一代肯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关报道:关注两院院士大会(刊第 2版)

  本报记者 章迪思 徐瑞哲

  “求真务实”、“淡泊名利”、“争当科技创新尖兵”……正在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这些词句成了院士们热议的焦点。本报记者昨晚连线北京,倾听上海的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最新感受。

  创新,马不停蹄

  “服务国家,带好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勤之用简单的 8个字概括院士所担负的重任。他说,大会上听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大家的心里都很兴奋,也更明确要做什么了。几个相对年长的老院士更是互相打趣:“我们都一把年纪了,不为名不为利,只图创新!”

  周勤之的专业是机床制造,在当前大力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中占据了相当重的分量。在国家和上海的“十一五”规划制订过程中,他也积极建议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最近,他和上海机床厂的同事们正在研究纳米级高档数控机床,该产品由于无法从国外进口,必须由中国人自己研制开发。现在已进入小样试制的准备阶段,预计年底出样品,并在积极申报国家项目。这次开完会,他还要继续北上,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对有关项目进行指导。“我和企业、高校的人都挺熟,就想尽量拉拢两者的关系啊”,年近 80的周老,正在为“产学研合作”而马不停蹄。

  50年前,当人们在为患上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等传染性疾病而痛苦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就大胆地提出,未来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将是冠心病。

  如今当年的预测已经变成了现实,而“人口与健康”、“健康上海”这些关键词,也频频出现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

  陈灏珠依然没有停歇,在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他正带领着年轻的医学精英,研究冠心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和显像诊断等领域的问题,“争取达到亚洲一流水平”。

  领军人才需“六大品质”

  在当代中国,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应该具有哪些主要素质和品格?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还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令他印象深刻。去年当选院士的褚君浩,在其核心团队中聚集着二三十位研究人员,他们中有 30岁上下的年轻人,也有年长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认为,无论对于作为新院士的自己,还是更年轻的科技人才,都应继承和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和“铁电薄膜材料物理”两个专业方向上,他们团队已经取得了包括年初颁发的 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内的多项荣誉,但褚君浩表示仍将以踏踏实实的作风,继续创新。

  陈灏珠说,身为院士,一般在学科领域内都已有所建树。但是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也要不断学习,才能当好创新的标兵。尤其是医学领域,各种新疾病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不及时更新,哪怕“院士”也要落伍。因此每次给医学院学生上课前,他总是一丝不苟地把备课讲义准备到“ 150%”的充分,这样不仅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也促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

  老院士放心“下一代”

  “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创新型人才,什么都干不了。”这是戚正武院士参加院士大会后的深切感受。作为同济大学蛋白质研究所所长,年逾古稀的他所带的最小学生,还是个 20岁的直研硕士生。在戚院士看来,超过半个世纪的年龄差,不仅含着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喜悦,也含着培育接班人的迫切需求。戚正武说,他 1952年进入中科院,师承著名生化学家曹天钦,师生仅差 12岁。好多年以前,从他实验室里出国的博士前前后后超过 50个,没有谁回来。但如今,国内科研人才机制改革,科研环境发生巨变,“洋博士”们迎来了回国大显身手的最好机遇。从他手中送出去的博士,从美国回来了,从欧洲回来了,而立之年的他们当起了老师,戚正武感到放心了。“作为创业的一代,我已经快完成历史任务了,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年轻的一代肯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关报道:关注两院院士大会(刊第 2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