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首席评论:城里的高考与乡下的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14:43 金羊网-羊城晚报

  □王峰

  高考是这两天社会关注的焦点,更确切地说,这里说的“高考”应该指城市里面的高考。媒体提供的考生、家长、社会注意事项,比如考前心理调整,相关部门提供交通、警力、食宿等便利,父母最好陪子女去考场,中午安排合适的就餐地点和休息场所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城市色彩,从客观上说,中国的大学资源基本集中于各大城市,录取比率城市也远
高于乡村,一般人想到“高考”二字时,很难立刻把它跟“农村”联系起来,“高考现象”、“高考病”几乎成为城市人的专利权。

  一份所谓考生心理“怪现状”的分析文章,将类似这样的质疑:“要是生在北京,我这个成绩肯定能上清华,可现在,连能不能上重点大学都不一定!”归之于“爱抱怨”的心理问题,这实在是颇为典型的大城市中心论。事实上,这种抱怨有非常充分的现实依据,难道大城市与小城市、城乡录取比率相差悬殊竟然是理所当然的、永远正确的?据报道,北京有关部门呼吁社会不要给考生过多的压力,因为北京的录取率将稳定在70%以上,只要正常发挥,大部分考生都可以考上大学。很难想象,这种录取比率会出现在四川、山东等省的广大农村地区。

  这样说来,农村地区的高考压力应该比城市更严重才对,因为对数量远多于城市考生的农村考生来说,高考俨然已成为“当代科举”,而且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相对来说更重,对考生寄予的期望也更大,然而事实上,农村并没有出现城市那样草木皆兵的“高考现象”,究其原因,由于录取比率低、大学学费高、选择打工等原因,多数乡村学生并不存在参加高考问题,这使得高考考生在地区所占的比重不大,而城市则不同,多数学生将参加高考,至少是在高考期间,考生及其家长成为当地比例最惊人、数量最庞大的“利益共同体”,这样一个“利益共同体”,当然会吸引社会的关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在乡村,考生多数在离家较远的学校寄宿,与家里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考得上考不上主要靠他自己,“高考现象”更多地以个体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的形式出现。

  然而城市在高考方面的领先优势,也相应带来更复杂、更深入的心理焦虑,在广大农村考生还把“考上大学”作为首要目标时,北京、上海这样大都市里的考生,已经要更多地考虑“考上哪一所大学”、“哪一个专业”这样的问题了,这当然会引发更大的焦虑。中国的高考制度近年来虽已有了相当的改善,但不可否认,仍然不脱“一考定终身”的基本框架,“苦学三年,不如发挥三天”仍然是多数考生及家长的心理定势,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城市或乡村,出现“高考现象”都是毫不奇怪的。如果想彻底消除“高考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继续进行大学录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