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宝回流提速 我四年斥资两亿回收六万文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15:37 国际在线

  

国宝回流提速我四年斥资两亿回收六万文物(图)

  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

  

国宝回流提速我四年斥资两亿回收六万文物(图)

  四川皮影

  

国宝回流提速我四年斥资两亿回收六万文物(图)

  北宋木雕观音

  北宋米芾的《研山铭》、北宋祖刻《淳化阁帖》最善本……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上,一些曾长年流失海外的国宝引起了观众的阵阵感叹。不过,这些展品,仅是近几年从海外和民间征集回归的众多“国宝”的一个缩影。

  专项资金每年5000万元 文物回流进入第二个高潮期

  中国是文物大国,也是世界上流失文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散落在我国民间及海外的中国文物,更是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此。为此,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专设了文物鉴定研究室,负责文物征集和回流的工作。

  从2002年起,中国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每年拨付5000万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和民间的珍品文物。截至目前,共花费约2亿元征集回流了6万多件文物,除了龙门石窟佛头、北宋云冈石窟石雕等204件“海归”的国宝外,还包括散佚在20多个省份民间的6万件皮影、陕西固原民间的一批青铜器、从香港购得的一批黄花梨和紫檀木家具等。专家指出。目前已进入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物回流的第二个高潮期。

  2002年5月征集来的《研山铭》是专项资金的开山之作。随后,我国在2002年12月征集了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等瓷器,2003年征集了战国虎形佩,2004年征集了陈国琅藏宋元明清善本典籍,2005年征集了龙门石窟及北宋木雕观音和西周青铜器,2006年征集了子龙鼎……每一次,都是大手笔。

  保证文物信息真实可靠 加紧抢救散落民间的国宝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主任张习武介绍说,近年来文物征集和回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加紧了对散落民间的国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他举例说,由民间艺人牵头联系,在20多个省份民间征集到6万件皮影,就是以极少量的投入保护濒危文化瑰宝的典型例证。“皮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近年来德、法等国蜂拥而来收购,如不及时抢救,就可能面临灭绝或流失海外。我们计划利用这6万件皮影,加上四川当地配套征集的几万件皮影,在成都建立一个皮影博物馆。”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办公室主任邓超表示,中国目前的文物市场不是很规范,由国家出面征集和回流文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尽可能保证文物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2005年,从陕西固原民间征集的8件青铜器,从出土至今的来历非常清晰。这批青铜器如果拿到拍卖市场,极有可能会拍出‘天价’。”

  公众出现“收宝”热 全民族共同保护文化遗产

  在采访中,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游庆桥认为,从今年起,散佚在民间和流失在海外的一批珍贵文物开始有序回流,“除了征集机制更加完备,财政支持更加明确,中国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是促进文物回流热的重要原因。目前除了专项资金外,国家还加大了调查投入的力度,与国外各个使馆建立了联系;文化部、外交部、国家文物局还联合发文,与海外收藏机构、拍卖机构、博物馆直接联系,并在网上设立了海外文物调查系统。”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国家行为”对我国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有极大促进,进一步焕发了全民族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热情。近年来,已逐渐出现国内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收购流失海外文物的热潮,带动了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地方资金投入文物征集和保护的工作中。 (作者/刘琼)

  来源:人民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