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成果180项 科教兴农成为青海农牧民致富快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8:05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近几年来,我省在大力发展青海特色农牧产业的同时,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引进和繁育了高产适生且经济效益好的农牧种养殖品种,有效支持了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记者从青海省农牧厅科技处了解到,近10年间,我省在农牧业科研、开发、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截至目前已取得科技成果180多项,其中获得农业部、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的就达82项,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的有40项,科技进步对我省农牧业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42%。

  新品种结出好果实

  据省农牧厅科技处副处长胡中青介绍,近年来,我省先后选育和推广了50多个农作物优良品种,良种推广率已达85%以上,并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甘蓝型“双低”春油菜新品种青油14号、第一个“双低”杂交油菜青油331,以及特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E144和青杂3号,使我省杂交油菜种植区域的海拔上限提高到3000米,单产提高近一倍。据科技推广人员调查统计,目前我省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的推广面积分别达到80万亩和70万亩,蔬菜品种达到284个,同时还育成了柴达木山羊和互助瘦肉型猪等新品系,培育出了“大通牦牛”新品种,使全省以细毛、半细毛羊、绒山羊、藏羊、牦牛、瘦肉型猪为主体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从而有效提高了我省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据悉,2005年我省海东地区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新品种,走精种、精养、高效之路,不断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顺利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农业总产值达24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10余元。

  住进“生态家园”

  眼下,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在我省已成为一个亮点工程,沼气也成为农民生活中一种安全高效的重要能源。这项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轻农民能耗负担的惠民工程一经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试点,全省立即掀起了建设高潮。对此,乐都县高庙镇的老李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起初根本就不相信沼气还能做饭的事实,后在互助县的一家亲戚家亲眼目睹之后,才明白原来这是将各种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的一种新型科学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村做饭、取暖等薪柴的使用量,提高柴草燃烧率,还可以改变家庭的卫生环境,让大家住进“生态家园”。

  为了培育和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农业部曾组织专家研究后发现,合理开发利用沼气,不仅可以结束农户烧柴做饭的历史,使大量树木、秸秆免于焚烧,而且可与农业综合开发、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及增加农民收入等相结合,有效控制畜禽养殖场粪便及污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恢复,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在低耗高效处理废弃物领域的高科技结晶。据了解,“十五”期间,我省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2万户,受益人口达23.1万人次。今年截至5月下旬,全省共完成沼气建设1113户,建设进度在全国29个项目省(区)中排行第5位。

  暖棚经济“温暖”农牧民

  素有“白色革命”之称的日光节能温室在我省的大面积推广,不仅改变了农民过去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而且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跳板。这项增收工程真正给青海农牧民带来了一场农牧业生产的革命,让农牧民切实感受到了“温暖”。

  省农牧厅科技处副处长胡中青表示,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智格日村是我省两用暖棚建设成功的一个典型。2005年省农牧厅在该村试种一些易于管护、适宜存活的蔬菜获得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的膳食结构,并节省了其生活开支,增加了牧民收入。另外,记者日前在乐都农村采访时了解到,一栋面积为0.4亩的日光节能温室年可增收5000余元,而且还可以倒茬轮番种植,这不仅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可有效保住农作物来年生长所需的必要养分。

  据省农牧厅提供的数据,“十五”期间,我省共建成畜用暖棚14126幢,占地面积204.8万平方米;建成日光节能温室7.75万栋,面积3335万平方米。

  走上致富路

  2004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在全国实施的第一年,青海省共投入1000万元,为54000多名农民提供了从事电焊、泥瓦、拉面、驾驶、编织等工种的技能培训。目前,参加了“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约有85%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在我省海东地区,由于农业人口占比较高,该地区利用职业学校等便利条件,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择期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截至目前,该地区新培育的科技示范乡镇已达12个、科技示范村210个,建立有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2处,科技示范园45个。

  科技特派员是“领路人”

  为了帮助我省农牧民群众掌握更多更实用的科学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型农牧业,经省科技部门研究决定推出“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各行各业抽调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驻扎到各级农村的田间地头,要求他们一边指导农民学习科技种田、科学养殖的相关技术,一边调研农牧区增收致富的理想途径,为我省农民走摘掉“穷帽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农村,一说起科技特派员,农牧民们纷纷会翘起大拇指,夸他们是农牧民走上致富路的“领路人”。

  科技下乡入户措施的采取,让青海农牧业搭上了科技快车,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的“科教兴农”步伐,我省政府部门决定,“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并务求取得关键性突破,以推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而其中一个重头戏即是特色农牧业的开发技术专项,内容包括组织实施良种及高效配套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技术、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区域发展、节水农业示范、农牧业信息化与标准化科技工程等,建设20个科技园区,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为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服务,实现科技富民。 (作者 王英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