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学从创造中来:访哈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9:10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马云霄

  

科学从创造中来:访哈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

  杜善义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二十几年前,复合材料在国内还只是个概念。杜善义,这个当时复合材料的门外汉,看准复合材料的前景,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他今天在复合材料领域的辉煌

  遵循“三严”作风走上科学之路

  回忆往事,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娓娓道来:“我当时考科技大学,完全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第一流科学家都在中国科技大学做校长、做系主任。中学时代,钱学森先生的一些事迹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通过大学的学习,我发现很多的科学问题都没搞清楚,觉得自己应该为此贡献一生。”

  但是,光有信念并不能取得好成绩,杜善义至今记得当年的系主任钱学森不止一次地说:“对待科学必须严格、严肃和严谨,同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杜善义说:“科学研究就是要追求真理,探索科学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种探索,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要有非常严格的态度,要有正确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来发挥你自己的智力因素,和为这个目标奋斗的非智力因素。”

  走“理工结合”的特色科研之路

  坚持钱学森提出的“三严”作风,是杜善义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思维上的创造性才是杜善义制胜的秘诀。

  1980年,杜善义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美期间,杜善义注意到身边的美国同事,正在做着当时国内尚很少有人关注的复合材料研究。

  复合材料的优越性能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令他怦然心动,这个复合材料研究的门外汉,开始想象起把自己的力学专业和这种新型材料结合起来研究的光明前景。

  从此,杜善义几乎天天都在午夜后入睡。天道酬勤,杜善义提出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解决复合材料应用和研究中的问题,也就是把力学和新材料研究进行交叉和融合的新思路,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杜善义倡导理工结合、学科交叉融合。他说,这样既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又解决了学科发展的理论问题。在他工作的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创立之初就注意“理工结合”。

  “用力学新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复合材料及一些新材料应用中的问题,为祖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服务。”这是杜善义的追求。

  多年贯穿的“理工结合”指导思想,成效已经显现,使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获得了科研大丰收,无论在工程界还是学术界都取得了骄人成绩。他们承担的既有“国防预研”、国家“863”计划等大型工程应用研究项目,又有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研究所作为技术首席,先后拿到两个“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近十年来,研究所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支持,2005年研究所从国家自然基金委争取到2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面上项目的资助。这对一个只有三四十人的单位来说可谓成就显著,推动了学科发展。

  把学科交叉理论推广到培养人才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杜善义还把自己这套学科交叉的科研理论推广到了教育理念上去。

  杜善义说:“我利用这样一个方法培养人才,就是说,我招的一些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可以来自不同的专业。这些学生从不同的专业来,具有不同的基础,在这里,他们可以进一步地相互交流和学科交叉。这样能够解决一些在复合材料研制和应用中的非常棘手的科学问题。我培养的学生跟我研究的复合材料一样,也有一定的复合性。”

  在他的研究所中,有41名专职教师,教授21位,博导20位,有些年轻博士毕业后,在几年里由于工作和学术研究的优异成绩就被评上教授、博导。他们都是既承担工程应用项目,又在理论研究方面发表了不少文章。“理工结合”的环境令个人成长快速,团队效果明显,集体实力增强。

  “杜先生培养人才方面非常独到。最初研究所只有科研经费12万元,那时经费花销,杜先生没有签过一次字,都是下面的同志自己决定。现在一点点滚动,从最初的三四人小组,到现在四十多人队伍,从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到现在的一栋楼,每年的经费都达上千万元,十五六年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非常不易。而且杜先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确定研究方向,互相配合又相对独立,否则如此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很难聚集到一起,而且配合那么默契。”现任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赫晓东这样看待自己的先生。杜善义虚怀若谷、甘为人梯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他的学生深切地说:“我们的成绩是踩着老师的肩膀上取得的。”

  对于工程项目、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式,杜善义以“大集中、小分散”来概括,即工程应用项目大家集中做,发挥团队作用,理论基础研究根据个人兴趣来分散研究,使工程应用项目和基础理论研究平衡发展。这种发展思路,使得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

  机遇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

  1958年,杜善义以辽宁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大学时代,正值自然灾害,有的学生退缩了,但他没有放弃学习,大学期间只回过一次家,天天看课外书,做大量的习题。“在大学期间我自己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杜善义体会深刻。

  来到哈工大工作,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了,很多教师开始打家具、装收音机,甚至有的老师把书都卖光了。“假如中国一直这样下去,必然走向衰败,这种情况应该只是暂时的”,“人应该创造价值”,杜善义凭借着这样一些朴素的想法,开始偷偷地学习,不敢声张,学俄语、学英语……抓紧一切时间。

  转眼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第一批公派出国,当时已经40多岁的杜善义通过层层考试,成为第一批访问学者。在美国期间,杜善义发奋读书,一周看完常人一个月能看完的书,当时他的导师带了一个印度的博士,做了一个课题,14个月卡住了,于是导师把课题给了杜善义,杜善义并没有因为难度大退却,他每天工作到十二点,别人一年零二个月都没有做出来的课题,杜善义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取得了突破,而且写成了论文,导师非常惊讶。

  杜善义并没有因此停步,为自己定位了一个新的科研方向———复合材料。当时在中国,复合材料是个空白,“为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必须研究复合材料。”这就是杜善义的想法。后来,杜善义谢绝了美国的高薪邀请,回到了哈工大,谈起这些,杜善义激动地说:“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把我派出去,我就要为国家建设出力。在美国做得再好,知识产权都是他们的,回国我就要建立自己的团队,培养一批复合材料人才。”

  现在先进复合材料在我国航天航空领域已经得到了全面应用,其中也凝聚着杜善义和他的研究队伍的成果。作为开拓者,杜善义很是欣慰。

  生活中的杜善义热情奔放,喜爱文娱活动,对体育活动虽不擅长,却对赛场厮杀全情投入,细究原因,还是和科研有关。杜善义说:“拳击本身并不是力量就是第一位的,它从战术上也得有创新,光凭力气这一点也不行的。你做其它事也是这样,做科学研究也是这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