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庞加莱猜想破解者朱熹平:曾5年无学术成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6:02 新京报 | |||||||||
朱熹平,现年44岁,1984年在中山大学数学系取得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 对话提示 任何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只要它里面所有的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就一定是一个三维圆球———这就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于1904年提出的猜想。 然而,庞加莱可能没有料到,这个一句话就能讲完的猜想日后成为了七大数学世纪难
百余年之后,谜底终于被揭开。2006年6月3日,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朱熹平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一时间,朱熹平、曹怀东等人开始为中外所瞩目。 对话人物 “我从未给自己定下任何目标” 记者(以下简称记):第一次有挑战世界数学难题的冲动,是在什么时候? 朱熹平(以下简称朱):(哈哈大笑)其实,我第一次对数学难题的挑战就以“失败”告终。在中山大学读大三时,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尝试论证“连续统假设”。这在当时是一个已经破解的世界难题,但我完全不知道。当我自信满满地把证明过程拿给指导老师看时,老师拒绝了我,只丢下一句话:如果你错了,我不用看;如果你对了,我也看不懂。从那以后,我意识到做学问要静下心,不要先想到要攻克什么难题,而是要潜心积累。 记: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朱:这是一个希望与失望不断反复的过程。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所以凡事顺其自然,不强求结果。我现在的心态是,已经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做偶然。在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我从未给自己定下任何目标,只是沿着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数学家已经不是‘孤独的思考者’” 记:你从1997年开始研究猜想,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朱:是5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学术成果。这个过程,很痛苦。有时也怀疑自己的转型是不是错了。 记:在猜想的整个论证过程中,团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朱:现在的数学家已经不是“孤独的思考者”。我们的团队有5个人,包括曹怀东、陈兵龙等。他们每个人都非常出色。我们也会在学术问题上有争执,但研究气氛非常好,非常和谐。在论证过程中遇到难题想放弃时,是团队的力量,使我坚持下去。 “为了一次对话,我足足等了5年” 记:在你的学术历程中,谁对你的影响和帮助最大? 朱:在我看来,几何分析的开创者———丘成桐先生是我最敬仰的前辈之一。可以说,是他给了我灯塔般的指引。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我第一次与丘先生对话。为了这次对话,我足足等了5年。可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对话一谈就是20天。这20天是扎扎实实的20天,上下午连轴转,没有停顿。丘先生的学术热情是常人没有办法想象的。我对丘成桐“倾其所有”地讲述了在这5年里所掌握的一切,这强烈吸引了丘先生的注意,他鼓励我研究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开创的Ricci流。我想,与高手交流,对学者来讲,是快速成长、少走弯路的重要途径。 “我只想安静地生活和做学问” 记:从1992年转型到2006年完成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你用了14年时间。怎么看这14年? 朱:积累的过程。好的学者有好的眼光,他可以告诉你有些问题是到了历史上该解决的时候了。如果你正好有机会参与其中,就是你的幸运。在这个历史时刻到来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积累。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 记:国内外科学家对你的学术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曹怀东介入这个领域的时间比较早,研究时间有20多年,经验丰富。汉密尔顿是个有胸怀的学者,他的每一次发现都会以论文发表的形式与同行分享,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你下一步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朱:作为学者,我最喜欢安静。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生活和做学问,同时把自己的研究拓展到其他数学流派或领域。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