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考试题分析(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7:02 华商网-华商报

  语文:试题新颖潜伏难度

  西安铁一中高级教师王满利

  西安市83中高级教师杜小翠

  西安铁一中王满利老师解析: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反映出高考语文改革循序渐进的特点,语言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短文、文言文阅读板块维持了稳定性,而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板块则体现出兼顾“以能力立意,重文化内涵”的态度。

  语言基础知识板块考查了字形、成语、病句、连贯四个考点:字形重在辨析音同形似字,成语重在感受语境和对象,语病重点考查逻辑性语病,连贯的考点则以古村落的文化价值试题覆盖。自然科学阅读题考查形式稳定,难度平和。文言文选自《南史·何远传》,仍是考查清官类的人物传记。考点覆盖重实词理解、人物性格分析和文意的归纳概括,回避了“杀伤力”大的虚词题,难度温和。

  散文阅读《阳光的香味》改编自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光之香》(《读者文摘》2006年第5期),在题目的设计上,覆盖了词语理解、形象把握、作者情感、主旨概括等从理解到鉴赏的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彰显出阅读教学重整体理解,是难得的好题。

  语言表达板块,填写关联词的同时呼唤学生认识语文的美之理、美之途;要点概括借二胡引领学生体悟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形、之神,比喻仿写从课文熏染学生重视身边世象人生之情,是这套试题抢眼的“亮点”。

  西安市83中杜小翠老师解析: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除了作文上有大的变化外,整个试卷的框架结构、分数分配都保持了与去年全国卷2相同的稳定和连续性。第二大题的小阅读《地球气候成因新说》再次体现出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时尚性和先进性,命题形式与原来一样。文言文阅读还是保持了“从一而终”的美德,并没有出现散文体或议论体。第II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读取材还是散文,命题形式没有变化。

  稳定中也有变化。第一大题中没有了同义词的区别,但引退了好几年的衔接连贯题又重现“江湖”,而且命题很巧妙,将对句子连贯性的考查与标点符号结合起来,考生如果善于审题,结合出现的标点符号来思考,这个题就会迎刃而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II卷中的诗词鉴赏题,选的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序》,很有生活气息,再次让我们感觉到了命题者对语文社会生活化追求的脚步。第二小题的命题是开放性的,既有对考生思维品质的全方位检测,也隐含着对诗词的表现手法的鉴赏。

  第六大题的18题,考查关联词的应用,要求填写,比以前的选词填空难度有所增加。而且关联词的考查出现在被视为“语文题型改革试验田”的第六大题中,有举轻若重的感觉。19、20题分别是压缩语段、仿用句式,这两题所含考点信息比较多,既能综合检测考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也能激发考生的创新潜能。19题取材很新颖,选了说明性文段,介绍民族器乐,借鉴了上海语文题选材方向性的风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数学:自主命题难度适中

  西工大附中高级教师焦和平

  西安铁一中高级教师刘康宁

  西工大附中焦和平老师解析:今年高考数学题是陕西省第一年自主命题,充分体现了主干知识重点考查,保持了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基本模式;题目类型,试卷结构,试题数量均保持与近几年高考试卷相同。

  第一部分重点考查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对较为容易。同时,第12题继续发挥其实验田作用,题目新而不难,新而不怪。但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第二部分重点考查中学数学的主干知识,充分体现新教材精神。第15、16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审题要细,做题要准。第17、18、19、20题均是较常规的题,分别考查了三角函数、概率、立体几何、数列的重点内容,解题的重要方法。第21题考查了用向量法、参数法研究几何问题,着力考查充分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来解答数学基本问题的能力。第22题有一定的高等数学背景,对学生数学素养要求较高,充分考查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西安铁一中刘康宁老师解析:今年高考数学亮点很多,归纳总结后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试卷结构保持稳定。以往的命题理论和经验得到继承和发扬,布局上继续保持了先选择、再填空、后解答的模式;题型、题量、分值都保持不变;理科6道解答题的内容编排仍然是三面开头,概率、立体几何、数列、解析几何紧随其后,代数综合题把关。

  2、新增内容依然受宠,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使得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体系逐渐在新教材中站稳脚跟,试题加大了对新增知识内容的考查力度,占到39分,内容涉及简易逻辑、平向向量、信息密码、概率统计等。

  3、今年的高考理科数学压卷题目仍然是一道代数综合题。第(I)小题很容易,从(II)小题开始加大了难度,令绝大多数考生无从入手,特别是高次递推式的两次出现,一连串不等式的证明就明显增加了难度。

  英语:稳中求进注重能力

  西工大附中高级教师张红梅

  西安高新一中高级教师李芳霞

  西工大附中张红梅老师解析:2006年英语高考试题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着重基础、强调应用、突出语篇、注重能力”,尤其是对试题的整体难度的尺度把握较为准确,真正考虑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题型能较好地体现深度的比例,广度的适量,梯度的适中。整个试卷试题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难,容易下手,即:高分段不会太多,中间段的考生比例较为理想。体现了高中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语言知识测试题重点突出,如:1、侧重考查动词及实词的运用;2、语境真实,题干简练,活学活用。

  第二、完形填空题文章篇幅长度合理,文章理解难度不大。

  第三、阅读理解题的篇章选择多元化,涉及到的学科层面较多,范围较广,应用文居多,能较好地紧扣现实生活话题。阅读题干设置新颖、规范。

  第四、写作题的设计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体裁为应用文,作文形式为对比类作文,题材为讨论暑假计划,观点为:待在家里和外出旅游的优缺点。这不仅符合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写作要求,而且体现了我们陕西是旅游大省的特点。

  第五、单词拼写沿用历年的给出汉字提示的试题形式,对考生来说,该形式考查不会使试题难度太大。

  西安高新一中李芳霞老师解析:2006年高考命题原则仍是“稳中求进”和“坚持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方向。整个试卷紧扣考纲,注重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突出语言的交际化,强调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语言知识考查中也尽可能避免死记硬背,而是把语言知识情景化,对能力的考查强调向深层次发展。这些特点都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对新课标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其特点为:

  1、强调语句和语篇结构的分析,整个卷子不偏不怪。

  2、重视对词汇的检测。阅读注重篇章、主旨、细节的理解。选材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地道、时代气息浓厚,且试题的选材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密切联系,有较强的时代感。这份试卷不仅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而且要求考生具备必要的生活、文化等背景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素养。有利于鼓励学生走出课本,多增加课外的知识。

  3、写作部分,陕西省今年高考作文题仍是一篇议论文,话题对比两种方式度假的优缺点,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检测不同层次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作文:自主确定立意选拔性增强

  陕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吴萍

  西安市83中高级教师王元珠

  陕师大附中吴萍老师解析: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专家终于舍弃了带有哲理思辨意味的关系性话题作文,向着开放性、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作文虽也是给材料作文,但不确定话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己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但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这样具有开放性的命题思路,给了考生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更为那些有着丰厚文学功底的考生提供了尽情展现自我的舞台。

  “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这个材料,考生可运用正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对材料中的乌鸦,可持肯定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既可从乌鸦的角度立意,也可从牧羊人的角度立意,还可从孩子的角度立意,只要提炼出来的观点与材料有关即可。所以今年的作文自主性更强了,自由度更大了,对考生的约束也少了,但对材料主旨的准确把握这一前提没变。

  此次作文命题虽然让考生有话可说,也不容易跑题,而且只要观点适当、言之成理即可。但要做到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则很难。因为考生先要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然后进行理性分析,再选择一个切入点,最后从不同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由于这样的惯性思维,使得一部分考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议论文,加之有些考生提炼的观点也不是最佳角度,要想出奇制胜决非易事。

  西安市83中王元珠老师解析:2006年的高考作文,在形式上改变了从1999年以来连考了7年的“话题型淡化文体作文”,又回到了“给材料作文”的题型上,这样一来写法就变了:话题作文可以不管所给材料,而给材料作文的立意就必须来自材料。给材料作文一般的顺序是引—点—议—联—结,而话题作文的写法就丰富多彩了。

  在要求上,一改过去的“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而为“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是命题者针对“话题型淡化文体作文”普遍出现的改头换面、模仿,甚至抄袭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而且,表述的准确与要求的严格,体现的是试题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贾瑞芳曹运静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