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院士:出了“院子”就不是院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5:07 新民晚报

  6月5日——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愈演愈烈的“院士崇拜”现象,院士成了社会各界争相追捧的目标,院士们穷于应付各种考察、颁奖、座谈,各地方政府和单位为院士提供种种优厚待遇,甚至评选院士成了一些省市和院校的政绩工程。这些做法,表面上看,体现了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也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院士光环价值几何

  “配偶随调,支付100万元人才使用费,100万元科研启动费,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这是湖南某大学许诺给一位院士的待遇。

  “正常待遇之外,院士津贴按每月1万元人民币(全年按10个月计算)标准发放。”这是山东某大学的规定。这样的条件在目前不少高校引进兼职院士时,绝对不是最高的。通过变相补贴、放松课题经费的使用管理尺度等做法,大多数院士都会获得相应的待遇。这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里的潜规则。

  而一些地方省市为了提高自身形象,纷纷以各种方式为院士提供相应待遇,在引进院士方面大开绿灯。“省属单位院士不低于20万元,省财政为院士每人补贴20万元工作经费,院士享受相当于副省级的医疗待遇……”河南省在2004年制定过一系列提高院士待遇的措施。而类似“配备别克汽车”、“市财政追加岗位津贴”、“院士汽车可以随意停放,免过路过桥费”之类的特殊照顾,在地方省市随处可见。山东一位院士曾透露,他当选后,单位给多少万,所在市给多少万,省再给多少万,加起来“年薪”超过100万元。

  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经济奖励制度,使院士的称号与许多利益画上等号,因而出现了1000多名候选人竞争100个增选名额、贿选不断的现象。许多人由评院士,到争院士甚至“跑”院士。院士评选的变味,说明一些人看重的已不再是院士的荣誉,而是荣誉背后的待遇以及更深层次的利益。

  谁在给院士埋单

  “为培养出更多的本土院士,我省将投资近500万元首次设立高端科技人才基金。这项资金将分别拨给10位有望参与今后院士评选的科技人才,凡是符合申报条件的科技人才均可向我省院士办申请这项对科研有帮助的资金支持。”这是一则去年年底关于中国某地方省市为抢夺院士席位拨出专项资金的报道。而据记者了解,类似的资金拨出在地方省市并不鲜见,有的甚至做出了“五年计划”——“到2010年要重点培养5名左右冲刺‘两院’院士的后备人才”、“领军人才建设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不少省市把培养院士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院士称号的获得赫然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和单位的奋斗目标。

  更让人担忧的是,过度的“院士崇拜”让院士评选越来越有异化为高校、院所乃至地方省市“政绩工程”的趋势。一些地区、部门为实现在院士评选上“零的突破”,甚至拨出数百万元作为个人奖励。

  邹承鲁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目前院士评选中不仅存在友情票,而且公关现象也极为严重。由于院士选举条例规定,如果个人搞公关,就取消资格。因此此类现象已不多见,而更多地采取了比较隐晦的形式。其中,由单位以集体形式进行公关的现象颇为泛滥。邹院士透露:在他有选举权的时候,就碰到过这类的事情。送钱送物的都有,还有更隐晦的,比如院士选举之前,候选人所在单位召开学术讨论会,以考察咨询的名义邀请相关院士,一路上好吃好喝好招待,临走了再送一笔不菲的会议费。这种方式的公关,盖上了一层“合理”的面纱,往往比送礼到家里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清华大学的一位院士对院士的“选举”有这样的心得:“评选院士,得有人抬举,关键是自己还要识抬举,二者缺一不可。”市场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