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成本高考误导成才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08:43 天津日报

  高考消费余温犹在,“考后消费”又掀波澜。高考结束当晚,太原市一位考生家长郝先生即匆匆挤上去北京的火车,目的是考察儿子想报考的一所高校,他还出资6000元请两位亲友同时分赴上海和湖南察看另两所备选高校。记者采访发现,高考“经济链”不断拉长、高考成本畸形骤增,考生所受损害和误导随之悄然蔓延。

  短短两天高考,便已让考点附近的大小酒店、饭店赚了个盆满钵溢。太原市小店区
一家小型宾馆平时常为客源犯愁,但今年5月初近百间房便被抢订一空,不但没打分毫折扣,还趁势推出了系列配套消费项目,仍是客满为患。同时,价格不菲的高考套餐、高考钟点房、考前吸氧等新兴高考消费也异常火爆,连不少考点附近居民也打起了“提供考生食宿”的生意招牌。

  然而,这仅是高考“经济链”的微小一段。一位高三教师对记者说,自学生上高三起,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就开始为辅导材料、上补习班、营养补品、保健品等林林总总的“备考项目”源源不断地投资。粗略估算,除学生日常餐饮开支外,一个高三学生一年少则要花费万元左右,多则要耗资四五万元。

  望子成龙无可厚非,适当地给备考的孩子增加营养和心理辅导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此煞费周章地供子高考,则太过劳民伤财。更重要的是,高考“经济链”火爆运转下,受害最深的是考生本人。奢华的高考环境和无处不在的细微呵护,不但不会把他们塑造成真正的有用之才,反而会蚕食他们的独立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导致他们形成奢靡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如今越来越多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大学生之所以超前消费,甚至用助学贷款购买高档手机、电脑、MP3等昂贵物品,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在孩子中学、尤其是高考备考时期营造的奢侈消费氛围。

  高考不但要让孩子在知识上成才,还要使他们在心理和思想上成人。节约高考的意义不只在于节约本身,更在于育人。

  新华社记者刘云伶

  (新华社太原6月9日电)

  责任编辑:张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