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俗专家: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保护重在传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08:4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张舵、万一、刘元旭) 在文化意识觉醒的潮流中,保护传统节日的呼声近几年一浪高过一浪。近期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又引发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这一话题。

  6月2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民俗大类中,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等均榜上有名,而同批列入的少数民族民俗节日则更多。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田青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其精神文化内涵。

  正是因为不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而过多关注于物质形式表面,很多年轻人在传统节日来临时已经习惯于只关注该吃什么,以至于中秋节一度被称为“

月饼节”,而端午节则被称为“粽子节”。加上商家出于商业目的的推波助澜,使得传统节日“物质化”的趋向掩盖了其精神实质。

  专家指出,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亟待加强,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无形的,只有在仪式中才能有形化,并有效传承。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恬认为,仪式感缺失确实是民俗节日逐渐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和韩国的传统节日仪式感就很强,其传统节日的号召力非常强,这与全社会的共识和认知是分不开的。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教授也认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法是“传承”。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对

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遗产总的来说保护不错,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排斥,特别是“文革”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灭顶之灾。

  乌丙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少林功夫、武术、太极和戏曲等进入课堂、进入社会、社区。他说,民族复兴、发展先进文化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传承自己的农业文明和文化体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不能割断我们的传统,只有在文化根基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