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省招考办:填报志愿有13项注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10:08 沈阳晚报

  本报讯(记者丁宁)2006年高考已经顺利结束,考生及家长接下来面对另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就是如何填报好高考报考志愿。6月9日,辽宁省招考办负责人发布了填报志愿13项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醒考生,影响志愿的变数很多却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省招考办、招生高校的政策一项不能忽视,考生报考必须三思后行。

  NO.1:

  考生签字后志愿不得更改

  志愿信息是否清楚、准确,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能否录取到符合本人意愿的高校和专业。考生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按有关规定,高考志愿一经考生本人确认签字,一律不得更改。

  据省招考办介绍,考生对《志愿表》校对签字,实际上就是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是对自己前途负责。《志愿表》一经签字确认,不得更改。考生要对自己校对签字的志愿信息负责。因考生本人的原因和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从近几年情况看,委托他人代填、代报、代校、代签,很容易造成志愿信息的错误,导致考生后悔莫及。”对此,省招考办希望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定要有责任意识,慎重填报志愿,高度重视校对确认工作。

  NO.2:

  填报志愿注意专业科类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注意专业科类,认真核对院校的招生录取批次、院校编号及专业编号。其考虑的顺序应该是,先确定批次,然后是院校和专业。

  据悉,今年在辽宁省招生的普通高校共有1200余所,招生院校按普通文史类、普通理工类、艺术文史类、艺术理工类、体育文史类、体育理工类划分,每类按录取批次顺序从前到后排序,每批次又按院校名称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学校编号以招生院校为单位,由四位数组成;专业编号由两位数(或英文字母)组成。

  NO.3:

  填报志愿的基础是正确估分

  省招考办表示,辽宁省今年继续实行估分填报高考志愿的办法。因此,正确填报志愿的基础是正确的评估。考生在估分时一定要客观,要实事求是,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妄自菲薄。

  同时,还要了解备选院校近年来招生录取的最低分数线以及近年来录取新生的第一志愿人数、实际录取数、录取分数线等数据,作为自己填报志愿的一个参考。

  另外还要根据考生本人平时学习成绩和高考的临场发挥情况,推断自己在本校、本地区考生中的位置。再结合往年该位置被录取的情况,来确定自己应该选择哪类院校。

  NO.4:

  要详尽了解《体检标准》

  要按考生身体状况看清楚有无限报的专业。以上都是每位考生和家长选择志愿的重要依据,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认清形势,找准位置,确定目标,实事求是。

  NO.5:

  考虑升学因素

  考生填报志愿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升学、就业、学校和上学成本应该是考生和家长考虑最多的因素。

  升学因素。重点考虑这一因素的考生,一般是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又希望确保升学的考生。因此在大学的专业选择面上存在一些局限,甚至很多人宁可报考“冷门”,也不愿冒不必要的风险。这种考虑对于他们可能是现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能否通过学这个专业得到更大发展,选择面虽然少,但仍有选择。一方面,在有限的选择中,去选择更适合潜能发展的专业,无疑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虽然不能进入符合自我潜能发展的“最佳”专业,但如果进入相近专业,同样为今后“最佳”专业方向的发展打下基础。

  NO.6:

  考虑就业因素

  首先考虑就业,是一部分很有把握被录取考生的想法。能否顺利就业,也是考生家长非常关心的。近年来,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如果有些考生和家长过于看重就业因素,而忽视个人潜能的发展,有可能得不偿失。原因有三:其一是职业“特点”变换很快,难以把握。当你认为很“热”的时候,可能快到“冷”的时候了;其二是即使找到了需求很大的专业,如果学得不开心或不够出色,或者说不适合这种职业,同样也容易被淘汰。因此,家长和考生们切莫被眼前某些专业“火热”的就业形势所误导,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时,同时别忽视了自我潜能是否能在这个领域得到更大的发展。

  NO.7:

  考虑学校因素

  非名牌大学不去,这是一部分“尖子”学生的普遍想法。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潜能发展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只是暂时的“面子”。

  在报考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因为专业将可能终生与你为伴,而学校只与你相处短暂的时光。未来社会虽然需要通才,或复合型人才,但专业更是立足之本。选择了更能充分发挥潜能的专业或职业,你的人生目标就会更明确,就不会为眼前的考试、暂时的排位斤斤计较。

  NO.8:

  考虑成本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一般要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而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如果自己的潜能发展的确可以在这样的院校找到相应的专业,那是最好不过了。但如果和自己的潜能发展相背离,则需要慎重考虑。我国已经出台了“贷款助学”的政策,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进入你的“最佳”专业,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社会实践。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需要把升学、就业、成本和潜能发展等几个因素综合兼顾,统筹考虑。事实上,许多家长还有更多的因素要考虑,如考生身体状况、院校或专业竞争状况、地理位置、院校条件等,但无论如何考生必须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NO.9:

  高度重视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就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在每一个批次中填在第一位的学校志愿。它是考生最希望和最理想被录取的学校志愿。第一志愿是招生部门在每个批次录取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首先投档给招生院校供其选择录取的考生志愿。招生院校最先得到的也是第一志愿考生的电子档案。当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人数能够满足招生院校对录取新生的要求时,招生院校就不需要第二志愿和其他志愿的考生了。

  由于绝大多数院校的招生计划在第一志愿考生中即可录满,特别是名牌院校、热门院校一般不招第二志愿考生,因此考生要慎重填报各录取批次的第一志愿,如果填报不好,可能这一批次的志愿都要落空。所以希望考生慎重对待第一志愿,否则会影响到同批次其它志愿的录取。

  NO.10:

  不可忽视第二志愿

  当考生第一志愿在录取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能如愿时,第二志愿就成为考生的首选。

  名校或重点院校第一志愿录取率很高,但并不是所有院校都拒绝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而且有些重点高校都预留出一定比例的计划招收高分二志愿考生,即动用分数级差录取二志愿的高分考生。近几年每年被第二志愿录取的考生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希望考生认真对待第二志愿。第二志愿有时同样能决定一个考生能否进入较理想的高校。

  NO.11:

  参考志愿也要重视

  参考志愿(平行志愿)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在设有参考志愿的批次中所填报的学校志愿。参考志愿排在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后。辽宁省设七个平行的参考志愿。参考志愿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因此参考志愿亦称平行志愿。

  参考志愿在录取过程中投档是并列的,投档时不分先后。主要根据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和考生填报志愿情况,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招生院校择优录取。即在第一志愿、第二志愿投档结束后,招生部门首先将同一科类批次分数线上的“自由可投”的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先后投档。所以参考志愿也是考生志愿的一个重要选择。

  NO.12:

  不能忽视服从志愿

  服从志愿是考生在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和参考志愿全部落空的情况下,无条件地愿意服从录取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高校。服从志愿成为有效志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所有有序志愿和参考志愿全部投档后仍然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二是考生所填报的有序志愿和参考志愿全部落选。服从志愿是考生在某批次中最后的录取机会。每年因填报服从志愿被录取的考生而要求退档的不在少数。因此考生在填报服从志愿时要慎重,不应随意填报。

  今年辽宁省在普通类提前批次、一批本科和二批本科设置服从志愿。服从志愿有利于防止不应出现的落选问题。因此,在填报志愿时,服从志愿不可忽视,特别是对竞争能力较差的考生,更是如此。但是,当考生一旦填报了服从志愿后,就有可能被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任意一所高校或专业录取,那么考生就失去了被下一批次高校录取的机会。

  对此,省招考办提醒考生填报服从志愿时,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慎重选择。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线考生多于招生计划数,总会有一部分考生落选。因此,并非所有填报服从志愿的考生都一定会被录取。

  NO.13:

  志愿的梯度要合理配置

  志愿填报要讲究“梯度”。据了解,同一批次的院校中,各个院校的名气、实力不同,教学水平、教育资源、教学条件不同,师资力量强弱不同,招生专业的“冷”、“热”不同,学校所处地域不同等,使得同一批次院校的录取分数有高有低,自然形成了分数高低的梯度,决定了各类院校的顺序与位置。

  如果志愿梯度配置不合理,第一志愿如未被录取,其它志愿就会不起作用,使考生失去了在同一批次可能被录取的机会。所谓志愿的梯度合理配置就是指在报考同一批次院校的志愿时,考生选择各个志愿院校之间的录取分数要有一定的差距,以确保前面志愿落空时,后续志愿能发挥作用。

  如何做到有适当的梯度,省招办提醒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加以考虑:一是尽量了解以往该批次院校的录取情况和院校、专业之间形成的自然梯度。二是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之间也要按“冷”、“热”拉开档次。三是名牌大学和生源充足、热门院校填作第二志愿一定要慎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