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黑龙江鱼类面临资源危机 各流域水域贫瘠许多鱼种濒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11:41 黑龙江日报

  本报首席记者 王萌

  2006年,对省内各流域来说都不是一个丰水的年份。在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水位走低的同时,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水量也呈现不足。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污染和人为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极为脆弱的渔业资源已失去了最基本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任何一次自然界的风吹草动在渔业资源量上都会体现出灾难性的结果。

  抚远:最后的渔港

  5月15日,抚远县城一片沸腾,几乎全县城的渔船都排列在县城北侧黑龙江下游和县城东侧的乌苏里江下游江面上。渔民们把鱼网撒向江中,县域经济的支柱就是这样在不到两个月的捕捞期里一网一网被捞出来。

  抚远县地理位置独特,它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角,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经的最后一座城市。据有关资料记载,从黑河市到乌苏里江面汇合处为黑龙江中游,江面开阔,岛屿沙洲众多,河床地形复杂,是鳊、鲢、草、鲤、鳜、鲶等大型经济鱼类的栖息和越冬场所,而且成为特产鱼类大麻哈、鲟、鳇鱼繁殖、生长的水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抚远成为我省最重要的产鱼区。

  “今年开江,水还是瘦。连续几年了,水量都比较少。”5月30日,抚远县主管渔业的副县长杜丽华告诉记者。

  水量少,捕鱼作业仍要维持。

  从中游至下游方向顺序排列,抚远县域内有大夹信子、城门前、小江子等四个网滩地。江面上,500条船拉开一定距离在网滩地上定时定点轮流作业,景象极为壮观。

  抚远是幸运的,传统的产鱼区———同江、勤得利、萝北、绥滨等资源趋向枯竭,只有抚远还能保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当地渔民告诉记者:“现在还能打上来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鳇鱼。”但从长远的产业发展看,抚远这个黑龙江最后的渔港正在走向枯竭的边缘。

  据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抚远鱼产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吨,而且以鲟、鳇鱼等重要的经济鱼类为主,物资匮乏的时代,抚远的特色产品让其他兄弟城市的人看得眼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抚远鱼产量减至千吨左右,以当时的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渔业政策看,产量即可说明资源量在下降。进入本世纪,捕捞量则降至300吨,重要的经济鱼类的捕捞量只有六七千尾。

  专家认为,限捕限捞涵养资源是造成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江中可捕资源的匮乏。

  渔业资源趋向枯竭

  “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与野生动物资源一样,自然水域资源也经历了一个由物产丰富到趋于枯竭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鲟、鳇鱼主要产区为黑龙江萝北江段以下。此后,资源量逐年衰减,同江、勤得利、萝北等地资源逐渐枯竭,内陆渔港沿流域逐步下移,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下移到抚远江段,逼近黑龙江的入海口。哲罗鱼、细鳞、茴鱼、江鳕等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青鱼、鲂鱼、细鳞斜颌鲴、花羔红点鲑等22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与史氏鲟、鳇鱼一样,大麻哈鱼是我国渔业当中的珍稀种和特有种。每年秋季,大麻哈鱼由北太平洋溯河洄游至我国水域内产卵。9月上旬,农历秋分前后,在乌苏里江群体数量逐日增多;9月下旬,群体数量达到高峰。至10月上旬群体数量显著减少,直到江河封冻前回归结束。黑龙江上游支流呼玛河、嘉荫河曾是我省境内传统的大麻哈鱼洄游产卵场,过去这里河水清澈见底,风景秀丽,平坦的沙底河道上布满适合大麻哈鱼产卵的鹅卵石。

  上个世纪末,在人迹罕至的呼玛河和嘉荫河的源头悄悄地进行着一场淘金浩劫。不过几年时间,两处山青水秀的桃花源变成了一片沙石遍地的不毛之地。此后,大麻哈鱼产量锐减。据统计,大麻哈鱼最高捕捞量每年超过一百万尾,到去年的产量仅为7200余尾。省水产局渔政处副处长张鸿钧告诉记者:“相对于鲟、鳇鱼,因其无法进行人工养殖的特性,所以大麻哈鱼一旦列入濒危鱼类的名册,它所面临的生存形势要更加严峻。”

  据介绍,洄游性鱼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产卵场、洄游通道等是吸引大麻哈鱼洄游的必要生存条件,但近年兴修水利、拦河筑坝对河道的改造较大,形成大麻哈鱼的洄游障碍。而江水污染构成大麻哈鱼洄游的第二道障碍。

  保护鱼类资源刻不容缓

  2000年,哈尔滨环保局联合哈尔滨市水产局搞出了近年的第一份哈尔滨市鱼类生态现状的调查报告。这是迄今为止对当地渔业生态环境分析最全面、渔业资源状况调查最深入的一份权威资料。这份报告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松花江水域内的真实情况:进入21世纪,松花江的鱼类资源已开始枯竭。

  据介绍,松花江水系的鱼类资源曾经是很丰富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江鱼占市场的绝对多份额,黑龙江水系中的105种鱼,哈尔滨江段有79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鱼类资源开始衰竭,多数渔民单靠捕鱼已维持不了生活。1990年采集到的标本,鳌花、青鱼、鳊花、大白鱼等十多种鱼基本绝迹。目前,在松花江及其支流捕捞到的常见经济鱼类品种只剩:鲶、鳇、鲤、鲫、餐条、川丁子等适应性极强的几种。

  1993年松花江上游第一次出现冬季死鱼现象,调查结果表明,江水中有机物含量高,分解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使江水中严重缺氧,是造成死鱼现象的罪魁祸首。此后几年,死鱼现象竟然成为了松花江开江后经常会出现的场景。

  “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我省的渔业资源正在趋向枯竭。”专家称。实验证明乱砍滥伐、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对栖息在山林地区水域的冷水性鱼类造成危害。水域污染,水质变坏,造纸厂、糖厂、化工厂、农药厂等工厂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使重金属和化学元素酚富集于鱼体。

  “过度捕捞是另一把破坏渔业资源的杀手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老专家董崇智认为。

  水域保护是个系统工程

  资源危机刻不容缓,省水产局渔政处副处长张鸿钧认为,鱼类资源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必须重视其繁殖保护。除了加大力度限捕限捞,有关部门还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大量放流鱼苗。我省先后建立了勤得利、萝北的鲟、鳇鱼放流基地,抚远、饶河、东宁的鲑鱼放流基地,兴凯湖的翘嘴红、兴凯青梢红 放流基地。同时,扩大放流的种类、数量及规格,确保放流幼鱼的成活率,增殖名贵特产经济鱼类资源。

  原哈尔滨水产局专家李龙认为,首先急迫解决的问题是治理松花江的污染;同时降低捕捞强度,坚决打击酷捕滥捞现象,涵养水源。他呼吁,应尽快立法,规定所有城镇都要有与其排污量有一致能力的污水处理厂和固体垃圾处理厂,使城镇所有污染物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县级以上政府财政收入每年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水域保护是个系统工程,转嫁污染、农田争水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海河、淮河、松花江等流域连年保护却难见成效的主要原因。”专家称。据张鸿钧介绍,为保护省内的水域环境,有关部门从我省的生态利益出发已积极行动起来,先后提出过封闭水域、建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有关专家又进一步提出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全面禁渔的提案,此提案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据介绍,哈尔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现已全面展开。今年的目标是实施“1124201”工程,即:一个饮用水源保护、12个污水处理厂建设、420个重点源治理、一个流域治理,从而削减水中的主要污染物2000吨,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农灌、渔业、工业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6%。“十一五”期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已于日前经哈尔滨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7年,全部重点源和新建排污单位实现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对造成环境危害的单位要依法追究责任,依法进行环境损害赔偿。

  原水产局的专家李龙介绍,一般情况下,14年是自然水域鱼类资源的一个恢复周期,如果现在加大水域环境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珍稀鱼类的保护,十年后能见到成效。

  ■背景链接

  黑龙江鱼类资源档案黑龙江水系界江界河界湖鱼类共有95种,隶属10目19种63属。其中鲤科51种,鲑科8种,鱼尝科4

  种,杜父鱼科3种,狗鱼科、鲟科、鲈科、鳢科、茴鱼科等等。其中特有种26种,珍稀种16种,列入国家珍稀名录7种。濒危种22种,列入国家保护动物Ⅱ类3种,列入国家濒危种9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