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考成本有多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12:05 新闻晚报
□赵龙 杨朕宇

  据人民日报报道2006年6月7日—9日,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30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有880万学子走进了考场。而今年计划录取的人数为530万。

  高考的多元化,大学连年的扩招,却没有减轻高考之重,高考成本究竟有多高。

  [第三代———2006年的故事]

  女儿徐梦圆:高考全家总动员

  6月7日,本年度夏季高考第一天。

  早晨8点10分,上海静安区常德路上,一辆自行车与一辆助动车并驾齐驱,稳健而又默契。

  助动车上,坐着市西中学高三(10)班的徐梦圆,司机是梦圆的父亲徐智德。一旁的自行车上,则是母亲汤云芳。一家三口的目的地,正是梦圆的考场华东模范中学。

  路上,不少出租车载的也正是“赶考大军”。

  部分离考场较远的考生,则早已包租了考场附近的宾馆或旅店。考场附近的酒店,“高考房”生意火爆。

  8点25分,徐梦圆一家抵达考场门口。

  9点正式开考后,汤云芳马不停蹄地回家为女儿准备中饭。

  徐梦圆平日带隐形眼镜,这倒不是为了漂亮。“戴框架眼镜如果在学校被皮球踢中意外受伤,影响备考怎么办?”汤云芳特地花了800元给女儿买了两副隐形眼镜。但带隐形眼镜也不是万无一失,“正式考试时如果紧张了揉眼睛,又容易伤眼睛。”于是,她又花了500多元买了副框架眼镜让女儿在考试时使用。

  “计算器前前后后买了3个,什么新版旧版我搞不清楚,但只要和高考有关我就要落实。提高英语听力要用收音机,我上个月就给她买了两个新的,有备无患嘛。”

  这些只是考前的零星花销,还有许多属于长期投入。

  徐梦圆从2005年6月开始到现在一直服用某品牌的营养品,每盒78元,每盒只能吃一周。除此之外,还配合服用63元一瓶的维生素片。

  去年暑假开始至今,徐梦圆一直参加语数外的全科家教补习,补课费每月1000元,这还不包括补习期间来往的车费以及在外面的餐费。

  “我没算过这两年为孩子准备高考花了多少钱,三四万元总有了吧。从几十元一本的辅助习题参考书到几元钱的铅笔橡皮,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还要奖励她新手机、带她出去旅游放松一下,这根本算不清啊。”汤云芳说。

  [第二代———1979年的故事]

  母亲汤云芳:高考辅导班全部是免费

  汤云芳是上海市武宁中学1979届毕业生。“当时,为了求得一本4毛6分钱的数学练习题书,想尽办法到处打听,还发动了很多亲戚。”汤云芳回忆说,一本数学书那时是非常奢侈的复习资料了。

  学校很重视高考,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辅导手段,最多就是“把每个班的前几名再组成一个班,让教得好的老师集中复习”。汤云芳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补课”:数学老师为了让几个同学能考进自己理想的学校,把课堂搬回了家,每天晚上6点开始,有时要补到晚上9点,老师会给他们做一些点心,这样坚持了3个月,而这些全部是免费的。

  汤云芳高考的那一天,大多数同学都是走着去的,大概20分钟。路很好走,也没什么交警特别在现场维护交通。

  至于高考期间的伙食“吃饱了就好了”。高考那阵子,汤云芳获得的另一个特权是,偶而“妈妈会给4分钱买根棒冰,这是少有的事”。高考结束后,妈妈给了汤云芳5元钱,让她和同学到苏州玩一趟,算是对她参加高考的特别奖励。

  那一年高考,汤云芳落了榜,她所在的中学有意留她做老师,她放弃了。最终,她选择了一家国营企业,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新阶段。

  [第一代———1959年的故事]

  舅太公潘锋:成本是兄弟塞给的一点钱

  1959年时的潘锋,成了家中两个姐姐、哥哥羡慕不已的对象。家人时时念叨:这下,我们全家怎么也得出个大学生吧。潘锋一想到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暗暗下了决心:让高考来改变家族的命运吧。

  老先生记得:他的奔赴高考考场之路走了3个多小时。

  当时参加高考的学生并不太多,泰县属于扬州地区,就像现在乡下的孩子得到县里考点考试一样,潘锋得赶到扬州考点。那时的高考,并没有惊动家里人。所有考试信息的获取、志愿的填报,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考前头一天,潘锋没跟父母打声招呼,只揣着兄长们塞给的一点钱———那就是他全部的高考成本。

  老人记得,当时,他和同学就住在考场周围小旅馆,“很便宜,只想着有个睡的地方就可以了,哪还管什么条件?”吃就在旁边的小摊上,馒头加咸菜,填饱肚子就成。“那时真没觉得苦,想到自己能参加高考已经很幸福了。”

  潘锋顺利考上了北京外贸学院。

  那一天城市只有两个字“高考”

  “其实,我感觉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只是考生本人或者一个家庭的事了,全社会都在投入高考。”看着正在华东模范中学考场门口执勤的交警,徐智德感慨良多。

  以上海为例,今年共出动了1300多名警力在全市151个考点周围维持现场秩序。

  而对于噪音控制,上海早在前几年就启动了“绿色护考”行动。

  考场工作人员事先都要经过培训,考场也准备了清凉油等防暑用品,并有医务人员随时待命。另外,除了每个教室两名监考人员,每个楼面还会有2—3名机动人员。

  高考日,城市似乎只有两个字“高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