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非物质遗产正在走出深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2:37 现代快报

  

南京非物质遗产正在走出深闺

  昨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而就在前两天,南京的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金箔锻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秦淮灯会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淮灯会在南京已是妇孺皆知,而前三项遗产因为属于古代工艺而较少为市民知晓。

  昨天,记者对这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番探寻,惊喜地发现这些所谓的“遗产”并没有丧失生命力。相反,在当今社会,当“遗产”注入“时尚”的元素,它们也立刻变得鲜活起来。

  金陵刻经处

  中国古老雕版印刷的遗存,师徒口传身授至第七代

  从大门紧锁到向世人敞开

  市民亲睹“刻经绝活”

  南京白下区淮海路上,有一所红色大木门的深宅大院,这里就是全国仅存的刻经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收藏汉文木刻经像版的宝库———金陵刻经处。

  金陵刻经处是全国佛典图像刻版的总汇。这里收藏有佛经版125318块,大型佛像版18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这里仍完整地保存着我国古老的雕版、印刷、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历来为师徒世代口授身传,至今已传到第六、七代。

  记者了解到,过去金陵刻经处一直“大门紧闭”,外人无法窥见其中的奥秘。而去年曾破例免费开放。尽管由于安全、消防等诸多因素,刻经处无法长期对外开放,但记者获悉,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让大家走进金陵刻经处,感受刻经文化遗产的神奇!

  金陵金箔厂

  发源于东晋的传统锻制技艺

  从单纯的装饰品走向百姓生活

  一两金箔能铺一亩三分地

  位与江宁的金陵金箔厂是50年代成立的老字号金箔制造企业。专家告诉记者,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发源东晋时期,传统的手工“打箔”有十多道工序,先将金块打成薄片,然后由两个工人分别拿着7斤重的锤子,锤打25000多下,方能成为薄如蝉翼、软似绸缎的金箔,而相传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铺一亩三分地,其工艺之精绝可见一斑。

  如今的金箔制造大部分已被机器流水线代替。但也有些工序却依旧非手工不可,像“做捻子”、即把经过初步打压的10微米薄的金叶粘在两张纸中间包起来,然后才能放到机器上继续锤打,而“出具”则是把打好的金箔挑出来,这时候的金箔厚度只有0.12微米,也就是差不多万分之一毫米,手一碰就全破了,所以无法用机器代替,要把金箔从纸中拿出来,得用鹅毛轻轻地挑,而且非得“功力深厚”的师傅才行,因为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了!

  装饰品有妙用

  众所周知,过去的金箔主要用于寺庙、雕塑、牌匾楹联、画框、屏风以及各种工艺品的贴饰。让南京人引以为傲的是,天安门城楼、故宫、钓鱼台国宾馆用的都是南京产的金箔贴饰。

  但很少有人知道,金箔还有一定的“保湿”作用!专家告诉记者,在沐浴露、化妆品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金箔成分已经成了一些厂家的“秘密配方”。另外,金箔还有一定的“药用”,安宫牛黄丸就使用金箔做“药引”。甚至一些“金箔食品”也开始在国外面世,例如金箔咖啡、糖果……除此以外,还有金箔瓷砖,金箔马赛克等。

  南京云锦博物馆

  千百年相传的织造技艺,手工繁杂,机器根本无法取代

  从帝王的加冕礼走向平民的婚礼

  两个工匠一天织40cm2

  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宝贝”是一架大型云锦织机,整部机器长近6米,宽1米多,高4米,木质结构,就像一座双层阁楼。机器由两名手工艺人操作,一人在上面排经线,一人在下面操纵纬线,两人手指翻飞,为观众展示着纷繁复杂的手工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先生介绍说,云锦在古时候大都是给皇帝织龙袍用的,用孔雀羽毛、彩色丝线和真金等织造出来,工艺复杂,制作缓慢,两个工匠一天仅能织出40平方厘米左右的云锦,因此有“一寸云锦一寸金”的说法。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机器是通经通纬制造方法,我们云锦是通经断纬制造方法,云锦就像天上的彩霞一样美丽,它必须在这个纬道上表现若干种颜色,通过挖花这种形式,形象地说,就像缝补衣裳,一针一个颜色,像这道纬线有五十种颜色,我就挖五十次,拼成一根纬线,这种工艺现代机器不能替代。”

  结婚礼服卖出“天价”

  王宝林所长介绍说,云锦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因此在价位上受到限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他们把国内市场目标锁定在婚礼上。“想象一下,结婚一生一次,也让自己享受一下当皇帝、皇后的感觉,那无疑是具有很大的纪念意义!”据介绍,目前云锦研究所开发的云锦结婚礼服都价格不菲,一般都在几千元左右,而如果用真的金线织的话,那就起码得要几万元的天价。

  谁来将它们传承发展?

  “怎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传承与发展?尤其是这些古代的制作工艺过去都是口传心授,如何得以继续流传下去?

  云锦研究所王宝林所长告诉记者,由于古老工艺比较劳累,非常枯燥,现在年轻人不愿干这种活,像云锦织造工艺就正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保护这项传统工艺,南京云锦研究所计划跟其他学校联合办学,培养会外语的、有美学功底的织手,通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激发现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感,把这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他觉得“伟大的历史不能丧失在我们手里!”

  老地名将列入

  “非遗”保护名单

  □快报讯(记者项凤华)昨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今年,南京将把老地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而此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城市将这个文化“名片”作为“非遗”保护起来。

  “要把老地名上升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来对待。”省民政厅地名学专家薛光呼吁。他说,老地名蕴涵着一个城市的味道,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据南京市地名办统计,南京目前每月平均增加32个新地名。同时,新地名激增的背后是老地名的急剧流失。南京10多年来,已经有180多个老地名从地图上消失,如“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杏花村”、“子午路”、“凤凰台”、“仁孝里”等。

  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城市,薛光提醒,对现有老地名的撤销、兼并或更名要慎重:在规模方面,保大舍小;在知名度方面,保高舍低;在年代方面,保长舍短;在品味方面,保雅舍俗。地名管理部门还应深入挖掘,也可发动市民提供线索,建成老地名资料储备库,以备在今后命名时使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