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如夏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6:1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有一些事永远不会湮灭,有一些人注定成为永恒,有一种力量持久撞击灵魂,英雄的名字铿然有声。

  他站着,是巍巍高山,忠诚大义铁肩担;他倒下,是峨峨丰碑,挚爱深情永流传。

   ——题记

  阳光洒满脸庞,笑意漾出眼角。35岁的他永远乐呵呵地凝望着我们。

  他普普通通,像是一道阳光,轻轻来过;他朴朴素素,仿佛一缕清风,悄悄走了。

  泪花飞溅,有擦干的时候;潮汐奔涌,有潮退的时候;他翩然走过,但再也无法被人忘记。

  他,王庆平,合肥人,生前是上海警备区司令部通信站副教导员。

  英雄妻子汤梅:“我知道,在那个关键时刻,庆平一定会这么做的,他就是这样的人。我们是夫妻,也是战友!作为妻子,我知道他做了他想做的;作为军人,我知道他做了他该做的!”

  视战士高于自己,爱战士胜过自己,为战士不顾自己,学战士提高自己。

  ——王庆平

  2005年2月22日下午,上海警备区某综合训练场。通信站官兵正在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四连战士吴琼是最后一名投掷者,因为第一次投掷实弹,小吴有些心慌。“不要慌,我就在你身边。”站在左侧防护的王庆平安慰他。小吴按动作要领顺利投出第一枚弹。观察员报告:炸点约40米。“投得不错,继续努力!”王庆平鼓励他。

  时间指向16时45分。小吴投掷第二枚手榴弹时,弹体不慎脱手,落在身体右后侧约1米左右。拉了环的手榴弹“吱吱”地冒着烟。

  险情猝不及防,小吴下意识地抱着头蹲在地上,全然忘记了模拟训练演示过的处置各种危急情况的预案,也听不到王庆平大喊“快跳”的声音。

  说时迟那时快,王庆平双手用力拽住小吴,往隐蔽壕方向拉。因为小吴重心太低,第一次拉拽没有成功。千钧一发之际,王庆平毅然向右跨出一大步,用身体护住小吴,使出全身的力气将他推向隐蔽壕……

  “轰!”一声炸响,手榴弹爆炸了!观察员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过去。硝烟还没散去,小吴仰面平躺在隐蔽壕内,毫发未伤。王庆平倒在地上,睁大的眼睛关切地注视着小吴。他的嘴唇颤动着,说不出话来,鲜血染红了他的迷彩服,染红了他身下的泥土……

  “……那个下午是黑色的那枚击中你头颅的弹片是黑色的母亲的眼泪是黑色的政委的悼词是黑色的龙华殡仪馆,战友们哽咽的脚步同样是黑色的挽联是黑色的哀乐是黑色的你的热血鲜红……”

  《死亡,是一次没有回首的旅行》,这是战友陆华军泣血的诗作。

  王庆平常对妻子说:“你在家带一个孩子,我放心。我在部队带一群战士,也要让他们的亲人放心。”

  爱兵要爱到根本处,带兵要带上成才路。

  ——王庆平

  “谁叫李敏、杜春娣?”

  “报告,我是!”两名回族女战士怯生生地站起来。

  “这是连长特意交代为你们做的。”两碗鸡蛋面端到两人面前,热气腾腾的。

  这是难忘的军营第一餐,她们没想到。从此,王庆平经常笑眯眯地站到她俩面前,双手往后一背,关切得像个兄长:“李敏、杜春娣,今天吃好了没有?”

  “新战士来部队一个多星期了,今天我来当一次考官,看你们对新兵了解多少。”一次连务会上,王庆平考起了班长们:“刘青,你说说你们班9个女兵的生日。”十二班班长刘青站起来,一口气报了6个女兵的生日,再往下就卡壳了。小刘有些尴尬。

  “你再重复一遍,王小敏的生日是什么时间?”“好像是4月17日。”刘青将错就错。“不对吧,我记得是4月30日。”王庆平准确地报出这名普通战士的生日,让在座的班排长十分佩服。

  “不知兵,怎么能带好兵呢?”王庆平满心窝都是兵情兵事。凡是他带过的兵,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特点和家庭情况等等,他都了如指掌。平时和战士相处,哪个身体不适,哪个情绪不好,哪个行为异常,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帮在难处。

  王庆平爱兵,领导信任他,多次让他担任新兵连连长。每次他都把新兵的床铺垫得厚厚的,让大家睡得暖暖的;新兵第一次上夜哨,他总要亲自陪岗;新兵睡上下铺,他担心睡上铺的掉下来,总要千叮咛万嘱咐,要上铺拉好背包带;夜间查铺查哨,他怕影响战士休息,总要穿上软底鞋,走起路来轻手轻脚,他的手电筒总要蒙着块红布,这样照起来光线柔和些……

  1998年除夕,妻子怀孕在身。“今年的年夜饭,你——能回来吃吗……”他竟然答应了。妻子满心欢喜,早早做好了年夜饭等他。可饭菜凉了热,热了凉,直到深夜11点多钟,王庆平才回到家。原来,他不仅在连队陪战士吃过了年夜饭,还冒着风雪踩着自行车赶了1个多小时路,到执勤点看望了战士。

  望着雪人一样的丈夫,妻子眼圈红红的:“你不心疼我,也该心疼心疼你自己呀……”他歉疚地笑笑:“过年了,不去看看战士,心里总是放不下!”当连队主官5年,他很少过上一个完整的周末;当干部13年,他年年除夕都和战士在一起。

  “我们当干部的既要帮战士在军营建功立业,又要考虑他们的长远发展。”战士成才愿望迫切,王庆平给他们创造条件。他给每个战士都制订了学习计划;他创办了师资力量雄厚的“文化夜校”;战士少学习资料,他联系驻地在街道图书馆设立了“双拥书架”;战士想学电脑,他找共建单位办起了“连队电脑培训中心”……

  战士周琦喜欢舞蹈,王庆平特意请来舞蹈演员辅导,使她的“爱好”变成了“特长”。2001年夏天,由她担纲的舞蹈《木棉花开》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王庆平开心得像个孩子,似乎比她还有成就感。

  21名战士考上军校,100名战士获得大中专文凭,所有退伍战士都拿到了上海市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1名战士破格提干,2名战士退伍后考上艺术院校,三连还被南京军区评为学习成才先进单位……这是王庆平任连队主官5年带出来的成果。

  三义坊社区居民周密:“庆平理解我们孤老的苦,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

  人间贵有真情在,时代需要奉献者;甘当博爱小人物,温暖社会大家庭。

  ——王庆平

  “零零……”每次来到上海市静安区三义坊社区的巷子前,我们仿佛都能听见王庆平的旧自行车铃声。以往只要听到铃声,孤寡老人们就知道肯定是他来了。王庆平得空总会来看看他们的。节假日里,他经常要来给孤寡老人洗洗衣服、晒晒被褥、搞搞卫生,陪他们拉拉家常;每年春节,他都要把他们接到连队,和战士们联欢、包饺子、表演节目……

  年近九旬的周密老太太是上海市第一代劳模。老人一辈子没结婚,无儿无女,生活起居比较困难。王庆平经常带战士前去照料,嘘寒问暖,忙里忙外。老人耳背,他就贴着耳边和她聊天;老人乡音浓重,别人都听不大懂,他却听得明明白白。“他们呀,就像一对无话不说的祖孙俩!”三义坊居委会主任刘广花动情地说。

  陈华不小心摔伤在家里,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王庆平满头大汗匆匆赶来。他找来藤椅绑了四个把手,做成了“轿子”,把老人从楼上抬到楼下,又小心翼翼送到医院。一只手牢牢抓住藤椅把手,一只手轻轻扶着老人,王庆平带着战士一步一挪,一步一挪往前走。考虑到老人无法行走,住二楼照顾起来不方便,王庆平就在一楼给她临时搭了个床铺。“你比我儿子心还细啊……”老人感动得直唠叨。那以后的5个月里,王庆平经常去探望她,这把藤椅改做的“轿子”,也成了老人每次去医院必备的“交通工具”。

  “有事打我电话……”王庆平对老人们说。张季云老人患了重感冒,拨通他的“热线”,这边放下电话没一会儿,他已经跑到楼下;周末他答应陪妻儿逛逛街,瘫痪在床多年的沈小妹老人来电话,说想到公园散散心,他二话没说,把老人从四楼背下来抱上轮椅……

  这些年,他究竟接过多少求助电话,帮助老人解决多少困难,我们已经无法统计。“庆平每次临走都说‘有事打我电话’,我听了心里总是暖烘烘的,感到有了依靠,每次只要打通了他的电话,再大的难题也不难了。这孩子怎么说走就走了呢?”80多岁的退休教师汤中贤泣不成声。

  “一个人献出的爱也许微不足道,但大家都来当充满爱心的人,就可以撑起社会爱的大家庭。”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每个月20日,王庆平都要和战士们走上街头为民服务;他主动担任中小学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军训,进行国防知识宣传;他带头扶助2名特困儿童,关心他们健康成长;他成立全市第一支女兵志愿者服务队……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学校社区,一个熟悉的身影忙碌在人群之中,一个普通的名字深深印刻在人们心坎里。

  一连副连长蒋燕:“我们嘴巴上说他是‘铁人一号’,但心里总觉得他实在太累了……”

  人人都是一支笔,天天都在写人生;人生处处是考场,事事都要交好卷。

  ——王庆平

  1999年夏天,上海青浦地区突发洪灾,王庆平率领通信保障分队冒雨出征。深夜雨骤风狂,指挥部有线通信突然中断。王庆平飞奔下楼,因为雨天地滑一脚踩空,“嘭”地一声,他的胸部重重地撞上楼梯护栏。瘫坐在地上,王庆平半晌都爬不起来,而手中紧紧攥着的近万元对讲机丝毫未损。

  肋部青得发紫,轻轻咳嗽一声,都像刀绞一样。战友再三让他到医院看看,他艰难地摆摆手:“现在抗洪紧张,正是用人的时候,我能挺过去。”抗洪胜利,军医将他架到医院。X光片结果出来了:第10根肋骨骨折。“伤多久啦?”“18天……”医生瞪着他,简直难以置信,一个大活人,肋骨断了18天,竟然还能“熬”过来!

  “铁人一号”、“动力火车”……这是一茬又一茬的兵给他起的绰号。王庆平似乎永远不知道苦累为何物,他办公室里的灯似乎永远都不会灭。早上战士们没起床,它就亮了;晚上到他查完哨,甚至啃完一本书、搞懂一道题,已经是深夜,它还在亮着。

  当干部13年,干过6个岗位,无论走到哪里,王庆平总是分秒必争忙碌着学习着。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他还是个多才多艺的青年,书画、雕刻、电脑、电器,他都很拿手。战士经常跟他开玩笑:“副教导员,你都懂这么多了,还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什么呀?”“哪里啊,岗位在换,任务也在变,部队需要的,都是我要学的!”

  王庆平做事标准非常高,要求非常严,心也非常细。他生平最喜欢说:“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做完美。”

  以前,话务员接转电话查询一个号码需要1.5秒。“如果把这1.5秒钟省下来,通信保障的效率不是能进一步提高吗?”一家颇有名气的软件公司泼他一盆冷水:“想法不错,难题不少,你们还是先回去自己搞搞看吧。”王庆平心里明白,啃下这块“硬骨头”,单纯靠外力恐怕不行,得通过自主创新去攻坚克难。

  王庆平和攻关小组从最简单的Powerpoint(电子幻灯片)软件开始,硬是凭借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劲,将软件“毛坯”磨出来了。又经过200多次修改,手稿装了满满两麻袋,“在快乐的人机对话中背记号码”的难关攻克了。再经过不断改进,这套“我爱背号码”软件获得了上海警备区科技练兵成果一等奖。从此,话务员掌握号码的速度提高了3倍,接转电话的速度提高了6倍。

  2001年8月,三连代表警备区参加南京军区话务专业大比武。迎接比武仅有短短3个月时间,王庆平亮出的目标几乎“高不可攀”:“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力争第一!”他天天跟班作业,从脑功到口功,从手功到耳功,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抓,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

  练打字速度,他拿着秒表计时;学课件制作,他手把手地教;战士讲一遍,他就跟着讲评分析一遍。他每天要听50多遍参赛者教学,跟着讲评50多遍。有时连战士都感到“烦”了,他还要哑着嗓子给他们打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收获是要付出辛勤汗水的……”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一遍行了,多来一遍。功夫精益求精,技艺滚瓜烂熟。通信站话务分队取得了南京军区第二名、省军区系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王庆平就是这样,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他当指导员,1年时间就把连续多年没评上先进的二连带入先进行列;他当连长,2年就把三连从警备区先进连队带成了南京军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荣立2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一等功。通信站官兵形象地说,他走到哪,红旗就扛到哪,红旗总是跟着他跑。

  英雄妻子汤梅:“庆平让我懂得了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热爱生活……”

  既要享受生活,更要创造生活;既要追求幸福,更要播撒幸福。

  ——王庆平

  “我和他在同一所军校上过学,在同一个单位任过职。从战士到学员、到军官,我们一路相伴,一路走来……”

  王庆平有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妻子也曾经是一名优秀军人。1996年,小两口刚刚领过结婚证,分居在各自连队。生日那天,汤梅接到电话,是一段优美而熟悉的旋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曲《最浪漫的事》,感动得她热泪盈眶。

  小两口住进9平方米的机关宿舍。王庆平千方百计挤时间,将“小窝”布置得格外温馨。“许多东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这是庆平为我做的,为我们这个家做的。从那以后,不管工作多忙、相聚多少,只要想起这个家,我心里就暖暖的……”

  小两口欢天喜地迎来了儿子乐乐。他们合计,将汤梅的母亲接来照看孩子。原本狭小的家挤得更紧了,组织上又分了9平方米。王庆平将这间房让给岳母,一家三口挤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他喜欢音乐,一回家,总是先把音响打开,小屋里就都是优美的旋律了;我喜欢花,他回家经常带些鲜花装点小屋;儿子喜欢画画,他就送儿子去学画画,墙上贴满了儿子的画,原本简单的小屋一下子生动了许多……”

  乐乐聪明伶俐,5岁就获得了上海市“樱花杯”美术作品大赛儿童赛一等奖。那段时间,王庆平正忙着筹办2004年度老兵退伍晚会。每当有人到办公室找他的时候,他都会很得意地把登有儿子照片及获奖作品的画刊拿出来给大家看,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幸福与自豪。他经常告诉同事,他的儿子很调皮,也很可爱,老是喜欢拽着他的衣角,拉着他的手,让爸爸带他去动物园看老虎,可他总要告诉他再过几天……

  2005年2月21日,王庆平正在连队检查工作,手机响了。“乐乐,爸爸答应你,一定把弹壳带回来,还要给你讲故事!”关上手机,王庆平笑眯眯地:“儿子知道我要去打靶,找我要弹壳呢。”第二天,从血迹斑斑的迷彩服口袋里,医生掏出2枚带血的子弹壳……

  “庆平这孩子有孝心……”每次探亲回家,他总是围着父母转,白天陪老人逛街散步,晚上守着灯陪他们聊天。发现家里缺什么少什么,他总是很快就精挑细选地买回来。从夏季的一件衬衫到冬季的一套保暖内衣;从一个小小的音响喇叭到一台DVD、一张光碟,他将父母的退休生活考虑得细致入微。

  小家、大家都很重要,但在爱的天平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共产党员王庆平掂量得很清楚。说来巧的是,王庆平出生于1970年7月1日。他说,我生来就是党的人,“对组织交给的工作,应该不提条件、不讲价钱、不皱眉头、不图回报。”

  一家三代挤在18平方米的房子里,战友劝他向组织上反映反映。他摇摇头:“组织上已经很照顾了,我还能十天半月和老婆孩子见见面,许多老战士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去和家人团聚一次。”他找来一块木板,动手装上滚轮,白天靠在走廊里,晚上放下来当床。妻子说,每次深夜回家,他总是怡然自得地推出床板铺上被褥,一会儿就睡着了,睡得很香、很踏实。

  三连指导员张彤霞:“想到副教,我们就能看到他回头一笑的样子。如果人生有颜色,他就是红色的,那么温暖、明亮!”

  英雄乘风去,浦江起悲歌;将士百姓泪,精神耸巍峨。

  ——网民耐思

  “……春天来了春天终究还是要来的我们走在春天的队伍中我们都有着春天的衣裳和你一样相同颜色的衣裳而你的手早已冰凉……”

  一个高大的背影永久定格在2005年春天,那个天空布满阴霾的下午永远不再晴朗。

  “无私奉献建功立业英雄浩气长存,爱兵如子舍生忘死烈士英名永垂。”原定500人参加追悼会,来了1000多人。地方领导来了,驻地群众来了,父老乡亲们来了,白发苍苍的老红军、老八路来了,满脸稚气的小学生小孩子来了,远在宁夏、青海、四川、湖南等地的50多名退伍老兵来了……

  白花如云,浊泪如雨,悲声如鼓。“……告别的时刻,请允许我这个曾经并永远的士兵,向时间借一个永恒,为心中的那段光荣之旅——喝彩……”这是王庆平生前送别退伍老兵文艺晚会的请柬,如今无声地表达着战友们的心声。

  王庆平牺牲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海市市长韩正,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等领导分别作出批示、发表讲话,高度赞扬他爱兵爱民的先进事迹;上海警备区党委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共青团上海市委追授他为“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团中央、全国青联追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南京军区党委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

  王庆平没有走。只要看见穿军装的人走过,街边卖报的阿姨总要注目良久,该不是庆平又来了吧;相聚在社区,老人们总要一遍遍念叨:“庆平永远是我们的好‘儿子’,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亲人!”;他常常微笑着站在战友的梦中;以他名字命名的为民服务队走进了上海大街小巷;他的铜像前常常摆满鲜花;纪念网站上,数不清的网友给他留言。

  王庆平不会走。“从2月22日那一声爆炸声起,我就决定以王副教导员为榜样,在生命的新一页里续写下如他一样壮丽的人生篇章!”通信站的官兵告诉我们,被救战士小吴像换了个人似的,一下成熟了许多,专业训练、完成任务等各个方面都进步很大。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日子,他将自己的生日改为2月22日。从军营到学校,从机关到社区,从党员到群众,学英雄、见行动活动热潮澎湃,越来越多的“王庆平”正在涌现。

  王庆平永远不会走。透过朦胧泪眼,我们依稀看见,他轻轻回转过身——笑容依然灿烂,那是阳光在他心底盛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