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永恒一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1日09:24 解放日报

  

永恒一瞬

  王庆平照片。(资料照片)

  

永恒一瞬

  牺牲那一天,王庆平给小战士吴琼留下三句话,时隔一年多,依然如昨:

  ———投弹训练前,副教安慰我:“不要慌,我在你身边。”第一枚手榴弹,我投出 40多米,副教鼓励我:“不错,继续努力。”第二枚,我想投更远,却在向后引弹时用力过猛,手榴弹滑落了。我懵了。手榴弹在身旁嗤嗤地响,我抱头蹲在地上,这时一只手使劲把我往隐蔽壕里推,耳边一声大喊:“快跳!”是副教的声音……

  正在各地巡回举行的王庆平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每当吴琼追述到这里,台上的他和台下的听众一起抬手抹眼泪。

  谁都明白那个瞬间的结果: 3.8秒,手榴弹爆炸,掩在吴琼身上的王庆平被 6块弹片击中。看到安然无恙的战士,他嘴唇动了动,目光流露欣慰,却再没留下一句话。

  2005年 2月 22日下午 4点 45分。王庆平的人生旅程凝固在这个瞬间;平凡和伟大定格在这个瞬间。当这个瞬间结束,一种生的永恒从此延伸。

  英雄,岂止一瞬间

  人生处处是考场,事事都要交好卷。———摘自王庆平日记

  王庆平是空着肚子走的。就在牺牲那天中午,当他忙完事情准备吃饭,盒饭只剩下了一份,一名出公差的战士恰好在此时归来。王庆平悄悄走开。

  六连的陈指导员见了,硬要把自己那盒分给他,王庆平不肯:“别麻烦,你吃你的,我不饿。”

  哪能不饿!忙碌一上午,下午还要组织战士们野外实弹训练,一个 1米 75的汉子怎经得住?可王庆平硬生生推却。

  追悼会那日,陈指导员盛了满满一碗饭,朝着王庆平牺牲的方向哭喊:“副教,你再吃一口吧,不能饿着上路啊。”

  如果没有后来那个突如其来的瞬间,这将是王庆平生命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细节。他的人生就是由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细节构成,积聚在一起,迸发出瞬间的璀璨。

  英雄岂止一瞬间。

  战士们说,每一项重大任务、每一个日常岗位,他们的副教导员都是一名铮铮铁汉,看得出,站得出,豁得出!

  1999年青浦地区突发洪灾,通信保障应急分队冒雨出征。不顾家中临产的妻子,王庆平冲在队伍最前头。抢险持续到深夜,节骨眼上,通信载波机出现故障,有线通信突然中断。

  “有线断了用无线,一定要保证通信畅通!”王庆平操起两部对讲机就向楼下的电台车奔去。天雨路滑,他一脚踩空,胸口重重撞上楼梯,人直滚下来,摔破了军装,上万元的对讲机却紧紧握在手里,丝毫未损。

  王庆平不知道,这一撞,这一摔,第 10根肋骨断了。

  忍着痛,他踉跄起身,闯进雨幕。以后一连 18天,他天天在保障通信的第一线忙碌,实在痛得熬不过,吃几粒止痛片,贴几张跌打膏。直到线路恢复,抗洪胜利结束,战友们用担架把面色煞白的他送进医院检查。

  拿到 X光片,医生“火”了:肋骨骨折整整 18天,你是在玩命啊!

  王庆平不吭声。他的日记本上却有这么一条: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不提条件,不讲价钱,不皱眉头。平时,他还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战士们都在看着呢。

  没有指挥官身先士卒,哪来全军奋勇向前!

  2001年 10月, 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通信站承担起会议的通信保障任务。恰恰在此时,部队换上新型智能人工话务设备,要熟悉新设备,形成保障力,少说也要半年时间。

  怎么办?战士们心里“打鼓”:没底呵。时任通信站三连连长的王庆平语重心长:有任务就是有机遇,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他搬来铺盖,吃住在机房,片刻不离岗。 20多天重大通信,战士们轮流值班,每一班战士都能在岗位前见到双眼布满红丝的他。

  任务圆满完成,王庆平多了一个称呼:铁人 1号。

  是的,铁人。

  唯有铁人,才能带出一支百战百胜的铁军。他带领的连队参加全国全军重大通信保障任务 20余次,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到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从“神舟三号”升空到重大军事演习,交出的每份答卷都是满分。

  为了战士,他什么都舍得

  爱兵爱到根本处,带兵带上成才路。

  ———摘自王庆平日记

  王庆平的遗物中,唯有一件“奢侈品”:一台价值 18000元的笔记本电脑。他动用全家一年多的积蓄买回它;第二天,却把它拿进了办公室。

  妻子多少有些埋怨:你不假公济私,但也不能假私济公呀。

  换来王庆平憨厚一笑:需要电脑处理的工作太多了。寄回战士家的贺年卡制作要用它,通信站的画廊设计离不开它,给退伍老兵刻录纪念光盘更不能少了它……他给妻子算账:以往到电脑公司刻盘,一张盘 10多元,现在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刻录设备,每年刻 100张就能省下至少 1千元。这笔钱用到战士身上,多少也能改善一点他们的生活。

  为此,他甘愿付出,时间、精力、金钱,乃至最后自己的生命。通信站里有两句话:部队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战士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

  这个“他”,就是王庆平。部队俱乐部举行战士联欢会,灯光和舞美无人设计,他抱回参考书细细研读,从舞台布景到音控室,每一件都是“王氏专利”;传输中心路由图过去由官兵们手工绘制,为找准一个故障点,常常走上不少冤枉路,他打起背包住进线路维护分队,完成长 6米、宽 4米的高精度路由图,成为部队通信系统新的神经中枢图。小战士们自豪:“副教的爱好是我们大家培养的。”

  培养的何止是爱好。初任通信站三连连长不久,王庆平发现,话务员转接电话中查询一个号码需要 1.5秒,如果为了提高效率而让战士死记硬背号码,不仅效率提高不快,战士们也往往觉得麻烦。王庆平“异想天开”:电脑上有学英语背单词软件,我们能不能也开发一个《我爱背号码》的软件,让大家在轻松愉快中熟记每一个号码。

  接下来的 3个多月,每个节假日都成了王庆平的攻关日。他挤着公交车去计算机研究所查资料,去科研单位向专家和技术人员请教。 200多次实验论证,光是草稿纸就装了两麻袋。

  可王庆平觉得值:软件应用后,枯燥乏味的号码背记变成了生动小游戏,话务员掌握号码的速度提高了 3倍,接转电话的速度提高了 5倍,背记 3000多组电话号码和驻军代番号需要半年的状况被彻底改变了。通信站当年参加南京军区组织的话务考核评比,四个项目总评名列第一。

  你走得再远,走不出我们的思念

  视战士高于自己,爱战士胜过自己。

  ———摘自王庆平日记

  王庆平牺牲了。消息传到妻子汤梅那里,起初只是“通信站一名干部,为救战士受了重伤”。

  但汤梅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她太了解她的丈夫,“我想,那人多半就是庆平。他把战士看得很重,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就是王庆平。

  新兵到营,睡的是双层床,他担心睡上铺的战士从床上掉下来,亲自做示范要小战士睡前拉上背包带;夜间查铺查哨,他怕吵醒战士,特意穿上软底鞋,还在手电筒上蒙一块红布,好让光线不那么刺眼。

  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业绩,这些点滴琐碎得甚至有些婆婆妈妈,然而偏偏被战士们牢牢铭刻在心底。即便在王庆平牺牲一年多以后,刻痕依然那么深,那么深……

  二连士官林益新忘不了:那一年除夕夜,他们正在离通信站 30多公里外的郊区执勤点执勤。晚上 8点多,风雨中来了王庆平。从通信站的部队联欢晚会上赶来,骑着那辆骑了十多年的老凤凰,车后架还有鼓鼓一包慰问品。“副教进门那一刹那,我的心一下子热了。他笑着向我们拜年,脸上淌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三连指导员张彤霞忘不了:那一天,新战士小赵用硫酸刷洗卫生间时灼伤了腿。王庆平闻讯立刻赶来,安顿好小战士后,把张彤霞叫到办公桌旁,“这么危险的事怎么能让新兵来干?我们老兵和干部骨干应该责无旁贷!”一顿批评让人抬不起头。当晚,连队定下带兵纪律,危难险重的活,不得让新战士干,如果违反,班长和分队长首先要作检查。

  又有谁能忘得了?得知战士爱跳舞、爱绘画,他特意请来专业老师指导;发现战士想学电脑,他牵头筹建上海第一家连队电脑培训中心。在他帮助下,所有退伍战士均获得上海市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 100多人拿到大中专文凭, 21名战士考上军校, 2名战士退伍后进入艺术院校深造……

  王庆平牺牲后,战士们流着泪,把各种报刊杂志上关于他的文字剪下来,刊登的照片保存起来,剪报旁一行字倾诉大家共同的心声:副教,你走得再远,走不出我们的思念。

  本报评论员文章

  知荣辱 讲奉献 扬正气

  (刊第 2版)

  见习记者 孟知行 本报记者 徐琪忠

  

永恒一瞬

  王庆平照片。(资料照片)

  

永恒一瞬

  牺牲那一天,王庆平给小战士吴琼留下三句话,时隔一年多,依然如昨:

  ———投弹训练前,副教安慰我:“不要慌,我在你身边。”第一枚手榴弹,我投出 40多米,副教鼓励我:“不错,继续努力。”第二枚,我想投更远,却在向后引弹时用力过猛,手榴弹滑落了。我懵了。手榴弹在身旁嗤嗤地响,我抱头蹲在地上,这时一只手使劲把我往隐蔽壕里推,耳边一声大喊:“快跳!”是副教的声音……

  正在各地巡回举行的王庆平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每当吴琼追述到这里,台上的他和台下的听众一起抬手抹眼泪。

  谁都明白那个瞬间的结果: 3.8秒,手榴弹爆炸,掩在吴琼身上的王庆平被 6块弹片击中。看到安然无恙的战士,他嘴唇动了动,目光流露欣慰,却再没留下一句话。

  2005年 2月 22日下午 4点 45分。王庆平的人生旅程凝固在这个瞬间;平凡和伟大定格在这个瞬间。当这个瞬间结束,一种生的永恒从此延伸。

  英雄,岂止一瞬间

  人生处处是考场,事事都要交好卷。———摘自王庆平日记

  王庆平是空着肚子走的。就在牺牲那天中午,当他忙完事情准备吃饭,盒饭只剩下了一份,一名出公差的战士恰好在此时归来。王庆平悄悄走开。

  六连的陈指导员见了,硬要把自己那盒分给他,王庆平不肯:“别麻烦,你吃你的,我不饿。”

  哪能不饿!忙碌一上午,下午还要组织战士们野外实弹训练,一个 1米 75的汉子怎经得住?可王庆平硬生生推却。

  追悼会那日,陈指导员盛了满满一碗饭,朝着王庆平牺牲的方向哭喊:“副教,你再吃一口吧,不能饿着上路啊。”

  如果没有后来那个突如其来的瞬间,这将是王庆平生命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细节。他的人生就是由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细节构成,积聚在一起,迸发出瞬间的璀璨。

  英雄岂止一瞬间。

  战士们说,每一项重大任务、每一个日常岗位,他们的副教导员都是一名铮铮铁汉,看得出,站得出,豁得出!

  1999年青浦地区突发洪灾,通信保障应急分队冒雨出征。不顾家中临产的妻子,王庆平冲在队伍最前头。抢险持续到深夜,节骨眼上,通信载波机出现故障,有线通信突然中断。

  “有线断了用无线,一定要保证通信畅通!”王庆平操起两部对讲机就向楼下的电台车奔去。天雨路滑,他一脚踩空,胸口重重撞上楼梯,人直滚下来,摔破了军装,上万元的对讲机却紧紧握在手里,丝毫未损。

  王庆平不知道,这一撞,这一摔,第 10根肋骨断了。

  忍着痛,他踉跄起身,闯进雨幕。以后一连 18天,他天天在保障通信的第一线忙碌,实在痛得熬不过,吃几粒止痛片,贴几张跌打膏。直到线路恢复,抗洪胜利结束,战友们用担架把面色煞白的他送进医院检查。

  拿到 X光片,医生“火”了:肋骨骨折整整 18天,你是在玩命啊!

  王庆平不吭声。他的日记本上却有这么一条: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不提条件,不讲价钱,不皱眉头。平时,他还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战士们都在看着呢。

  没有指挥官身先士卒,哪来全军奋勇向前!

  2001年 10月, 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通信站承担起会议的通信保障任务。恰恰在此时,部队换上新型智能人工话务设备,要熟悉新设备,形成保障力,少说也要半年时间。

  怎么办?战士们心里“打鼓”:没底呵。时任通信站三连连长的王庆平语重心长:有任务就是有机遇,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他搬来铺盖,吃住在机房,片刻不离岗。 20多天重大通信,战士们轮流值班,每一班战士都能在岗位前见到双眼布满红丝的他。

  任务圆满完成,王庆平多了一个称呼:铁人 1号。

  是的,铁人。

  唯有铁人,才能带出一支百战百胜的铁军。他带领的连队参加全国全军重大通信保障任务 20余次,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到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从“神舟三号”升空到重大军事演习,交出的每份答卷都是满分。

  为了战士,他什么都舍得

  爱兵爱到根本处,带兵带上成才路。

  ———摘自王庆平日记

  王庆平的遗物中,唯有一件“奢侈品”:一台价值 18000元的笔记本电脑。他动用全家一年多的积蓄买回它;第二天,却把它拿进了办公室。

  妻子多少有些埋怨:你不假公济私,但也不能假私济公呀。

  换来王庆平憨厚一笑:需要电脑处理的工作太多了。寄回战士家的贺年卡制作要用它,通信站的画廊设计离不开它,给退伍老兵刻录纪念光盘更不能少了它……他给妻子算账:以往到电脑公司刻盘,一张盘 10多元,现在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刻录设备,每年刻 100张就能省下至少 1千元。这笔钱用到战士身上,多少也能改善一点他们的生活。

  为此,他甘愿付出,时间、精力、金钱,乃至最后自己的生命。通信站里有两句话:部队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战士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

  这个“他”,就是王庆平。部队俱乐部举行战士联欢会,灯光和舞美无人设计,他抱回参考书细细研读,从舞台布景到音控室,每一件都是“王氏专利”;传输中心路由图过去由官兵们手工绘制,为找准一个故障点,常常走上不少冤枉路,他打起背包住进线路维护分队,完成长 6米、宽 4米的高精度路由图,成为部队通信系统新的神经中枢图。小战士们自豪:“副教的爱好是我们大家培养的。”

  培养的何止是爱好。初任通信站三连连长不久,王庆平发现,话务员转接电话中查询一个号码需要 1.5秒,如果为了提高效率而让战士死记硬背号码,不仅效率提高不快,战士们也往往觉得麻烦。王庆平“异想天开”:电脑上有学英语背单词软件,我们能不能也开发一个《我爱背号码》的软件,让大家在轻松愉快中熟记每一个号码。

  接下来的 3个多月,每个节假日都成了王庆平的攻关日。他挤着公交车去计算机研究所查资料,去科研单位向专家和技术人员请教。 200多次实验论证,光是草稿纸就装了两麻袋。

  可王庆平觉得值:软件应用后,枯燥乏味的号码背记变成了生动小游戏,话务员掌握号码的速度提高了 3倍,接转电话的速度提高了 5倍,背记 3000多组电话号码和驻军代番号需要半年的状况被彻底改变了。通信站当年参加南京军区组织的话务考核评比,四个项目总评名列第一。

  你走得再远,走不出我们的思念

  视战士高于自己,爱战士胜过自己。

  ———摘自王庆平日记

  王庆平牺牲了。消息传到妻子汤梅那里,起初只是“通信站一名干部,为救战士受了重伤”。

  但汤梅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她太了解她的丈夫,“我想,那人多半就是庆平。他把战士看得很重,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就是王庆平。

  新兵到营,睡的是双层床,他担心睡上铺的战士从床上掉下来,亲自做示范要小战士睡前拉上背包带;夜间查铺查哨,他怕吵醒战士,特意穿上软底鞋,还在手电筒上蒙一块红布,好让光线不那么刺眼。

  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业绩,这些点滴琐碎得甚至有些婆婆妈妈,然而偏偏被战士们牢牢铭刻在心底。即便在王庆平牺牲一年多以后,刻痕依然那么深,那么深……

  二连士官林益新忘不了:那一年除夕夜,他们正在离通信站 30多公里外的郊区执勤点执勤。晚上 8点多,风雨中来了王庆平。从通信站的部队联欢晚会上赶来,骑着那辆骑了十多年的老凤凰,车后架还有鼓鼓一包慰问品。“副教进门那一刹那,我的心一下子热了。他笑着向我们拜年,脸上淌的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三连指导员张彤霞忘不了:那一天,新战士小赵用硫酸刷洗卫生间时灼伤了腿。王庆平闻讯立刻赶来,安顿好小战士后,把张彤霞叫到办公桌旁,“这么危险的事怎么能让新兵来干?我们老兵和干部骨干应该责无旁贷!”一顿批评让人抬不起头。当晚,连队定下带兵纪律,危难险重的活,不得让新战士干,如果违反,班长和分队长首先要作检查。

  又有谁能忘得了?得知战士爱跳舞、爱绘画,他特意请来专业老师指导;发现战士想学电脑,他牵头筹建上海第一家连队电脑培训中心。在他帮助下,所有退伍战士均获得上海市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 100多人拿到大中专文凭, 21名战士考上军校, 2名战士退伍后进入艺术院校深造……

  王庆平牺牲后,战士们流着泪,把各种报刊杂志上关于他的文字剪下来,刊登的照片保存起来,剪报旁一行字倾诉大家共同的心声:副教,你走得再远,走不出我们的思念。

  本报评论员文章

  知荣辱 讲奉献 扬正气

  (刊第 2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