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全传承古瓷片的灵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15:21 北京晚报 | |||||||||||
本报讯(记者孙颖)59岁的孙宝全,一个精瘦的久居前门的北京人,相貌如常,却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爱好:8年里,他跟着工地跑,从人家挖出来的泥土里捡拾古瓷片,再将古瓷片分门别类,用双手粘贴成一幅幅精美的古瓷画。
阳台古瓷片堆起半人高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孙宝全位于丰台区韩庄子东里的房子,一进门,迎面就是几幅质地奇特的画,有钟馗、福禄寿、达摩……仔细一看都是用一片片瓷片粘贴而成的。不仅客厅里全是瓷器,在孙宝全不大的两居室里记者看到到处是收藏品,阳台上堆满了一个个箱子和袋子,已经齐窗高了,全是碎瓷片;一个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一条不到一米宽的过道,两边都是箱子、柜子,也装满了瓷器等收藏品;卧室里除了一张床,到处是瓷器,多宝格上、床头柜……孙宝全正和一个收藏爱好者探讨着如何分辨瓷片的年代,人好像成了这间屋子的附属品,收藏品反而成了主人。 捡瓷片每天走几十公里 8年前孙宝全第一次接触古瓷片,还住在崇文区三里河,两广大街刚刚开始修路,挖槽时甩出来的土里有不少古瓷片,看着别人捡到漂亮的古瓷片,孙宝全也被吸引了,加入了“淘”瓷的行列里。孙宝全回忆说,那时候他每天都早早去工地,顺着工地翻找瓷片,一般一天要走几十公里,跳进无数个坑里,双手在泥土里翻找,那也是捡古瓷片的“黄金时期”,一天能找两三袋儿,瓷片捡回来,由老伴儿负责清洗,洗完的瓷片摆得满地都是,除了一张床,几乎没地儿下脚。 古瓷入画赋予新生命 捡来的古瓷片是越来越多,接下来怎么办呢?就这样堆着,再好的瓷片也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物件,如何让古瓷片发挥自己的作用,让瓷片在他的手中悠然起舞呢?孙宝全想起了自己的特长——画画。他从小学习绘画,有着较深厚的书画功底,他开始尝试用古瓷片粘贴画。头发那儿的黑色瓷片是从牛街的工地捡到的,是元代的,衣服是青花瓷的,是明代的,土黄色的瓷片是向行里的朋友换的……孙宝全指着他创作的钟馗图给记者介绍着。他创作古瓷画时,会先在三合板或是奥松板上画出底稿,然后给背景上色,再用清漆涂上,最后再选择一个年代的瓷片,然后就是切割、粘贴……老孙说:“有时候灵感来了,一宿我就能做好一幅古瓷画。但是没灵感的时候还是多,一个礼拜也弄不好一幅画。” 收藏为主不为赚钱 孙宝全告诉记者,多年来的累积,他现在已经积攒下不少各个时代的瓷碗底儿,他准备和行里的朋友们整理这些碗底儿,正反面拍成照片,做成光盘或是出版成书,让收藏爱好者们一同分享。记者看到,碗底上几乎遍布明清两代的帝号:永乐、万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有官窑,有民窑,自从和古陶瓷片结缘,孙宝全一发不可收拾,现在他的收藏已经遍布古今,有点杂七杂八了:夏商的陶器、南北朝的炉、北宋的扒村窑碗、清代的祭蓝瓷盘,清代、民国时期的冰箱、“文革”前期的四清档案、“文革”时的老唱片、数十个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两个影青小碗只有手指甲盖大小,是喂蝈蝈的。行里的朋友多了,经常有人聚集在他家共同学习收藏知识,老伴儿也被熏陶成了半个收藏家。老孙制作的古瓷画也大多数捐献给了各个慈善、公益机构。记者询问孙宝全他收藏的物品的价值,他说:“算不清。我希望能够留住宝贝,以后也可能捐献,但是我不会再卖,我希望这些不能再复制的古董能够传承下去,让后人还能看到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在孙宝全家客厅里,一个半尺来高的白底蓝花的瓷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孙宝全告诉记者,这个瓷瓶是个假货,用的是接底儿造假手法。他详细地给记者介绍了这个瓷瓶的来历,也希望借此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个醒儿。“晚上不看瓷”是行里的规矩,可是一天他晚上逛潘家园,看到了这个瓷瓶,卖家说是乾隆时期的。孙宝全仔细看了看,瓶底、釉彩都是乾隆时期的,一心急,花了500元买了下来,还以为占了多大的便宜。等第二天一看,假的。孙宝全指点记者仔细看了看瓶子里面,记者发现瓶子里面底部有一圈裂痕,原来这是接底造假法,底是乾隆时期的,上面却是后来修补上的,釉彩上还有砂纸打磨的痕迹。孙宝全说:“收藏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急于买,要先研究一下,不懂就吃,铁定会碰着假货,很有可能会倾家荡产。我现在经常拿着这个‘乾隆’瓷瓶给行里的朋友敲警钟。”他也希望广大收藏爱好者摆正态度,收藏之前要先学,否则就是万贯家财也禁不起假货坑。文并摄X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