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学生精英情结在面临生存艰难时荡然无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2:0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大学生精英情结在面临生存艰难时荡然无存

任应华走在深圳6月的街头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不能再“啃老”重返深圳

  60岁的父亲给瓷砖厂里做搬运,母亲主要打小工。看着爸爸妈妈那么辛苦换来的血汗钱,任应华的自责越来越深,“不能再啃家里的钱了。”

  2006年2月,过完春节,任应华又踏上找工之路。

  5月28日上午,深圳一座大厦内,任应华正在量一身工作服的尺寸。深圳人事研究学会,这是他来深圳3个月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他刚刚上班一个星期。他的底薪是1300元,根据拉到的入会会员的数量来提成。

  在深圳这个高消费型的都市中,他目前的收入只能以微薄来形容。他和3个老乡一起租了个单间,每个月付300元房租。任应华说,“慢慢来,先积累点人际关系吧。”

  “当面试完了,通知你被录取的时候,你心情激动吗?”记者问。“我很平静,可能遇到太多事情,麻木了吧。”任应华说。

  他说,“我还有理想,但我首先要生存下去。” 至于过去一年里一直和他一起在广州找工作的高中同学,任应华现在已经无法联系上了。“估计他还在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对话

  30万就业者蜂拥珠三角

  记者:为什么不在家找工作?

  任应华:也找过,难度非常大,家里工作机会更少,更讲关系。其实不是我们大学生不愿意回家。我学经济学,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找工基本集中到沿海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工业基本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要实现工业化很困难,而不实现工业化的话,第三产业就很难发展起来,对大学生的吸收也就少。这与打工的要到沿海来是一样的道理,内地城镇的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不够。国家的经济布局是有一定缺陷的。

  记者:你有没有后悔过不如一直在三水的小家电企业工作下去?

  任应华:我没有后悔,可能在那里呆会有一份平静的生活、稳定的收入,但发展空间不大。

  记者:你自己定位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劳动者?

  任应华:在学校时候,我还是有精英情结的,期望可以靠近或成为社会精英,并且认为机会很多。毕业后发现成为社会精英的机会很少。怀揣精英情结的梦想,在面临生存的时候荡然无存。

  记者:你对现在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们有什么建议?

  任应华:一定要学一个好专业。专业好容易找到工作。我们学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出色也可以进华为;还有地质学,很抢手。所以考大学前的指导很重要,但我们农村的学生很少得到这方面信息,家长也不清楚。另一个一定要加强自我学习,对自己在大学阶段就有一个定位,为将来铺点路。

  记者:有没有想过将来?

  任应华:我还有理想,但我现在想的首先是要生存下去。

  特写

  早上8时左右,南方人才市场门口,一位健壮的男子,举着一块写有“10元旅馆”的牌子四处拉客。他是任应华的湖北老乡阿剑,专门做求职大学生的住宿生意。

  阿剑的旅馆在距离南方人才市场500米远的一栋居民楼里。事实上,整栋居民楼都已经变成了一座旅馆楼,各个房间里都尽可能多地摆上上下铺,包括阳台也不例外。阿剑不需要担心他的生意:广东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超过20万,加上从全国各地高校来广州寻找就业机会的近10万大学生,将近30万的就业大军,蜂拥在珠三角。

  “他们往往是来广州后开始几天很有激情,但是随着参加招聘场次越多,激情就没有了。有些大学生在旅馆里住到几个月后,基本上就把每天去招聘会看成一项工作了。”阿剑很感慨,“大学生的就业希望,似乎就在旅馆与人才市场的路上。”

  专家视点

  “提倡大学生应当做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说法,并不是现在才有的。”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樊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记得是1958年提出的,当时我还是武汉大学中文系一名大学生。”

  樊凡回忆,那个年代的他们不认为大学生就高人一等,遵从的是“站起来让祖国挑选”和“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樊凡认为,现在大学生在就业上为自己想得过多,为祖国想得较少。“如果一个学生从农村出来的,你现在让他回到农村,那是不敢想象的。”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初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个人和家庭是不需要缴纳过多学费。现在上大学成本不低。高成本必然带来高期许,这是一种经济理性。由此,我们可能给出一种假设,如果大学生培养成本不是像现在这样畸高,那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令人关注。当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希望大学生改变心态去做一个普通劳动者之时,我们的高校教育却并没有以一种普通的方式来培养他们。这种普通的方式,应当理解为一种廉价的、在经济上人人可及的方式。”

  “据国际经验,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美元时,仍有60%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二产业,大学生最期望进入的‘白领’领域只能吸收4%左右的劳动力。很显然,在中国人均刚过1000美元的今天,如果大学生都定位于白领,必然会有人失望。”

  大学生,不应该再自诩为社会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就业。这是今年5月初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的一个官方表态。

  文/图 新闻蓝页记者 邱敏、严利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