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罗州破“规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6:3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张庆贵本报记者松涛 今年初,若尔盖连续下了几场暴雪,雪最深处达到40厘米。近日,记者采访中却欣喜地发现:红光村遭灾牧民极少,因为有了牲畜棚圈,有了储草,牲畜都安全过冬了。

  5月28日,记者走近若尔盖县达扎寺镇红光村牧民三朗的家,见院子周围堆了两个小山似的草垛,宽敞干净的砖结构棚圈里,一只只体态高大、毛色润泽的藏绵羊在撒欢。正在
给羊添加草料的三朗眉开眼笑地说:“现在好了,有了棚圈,有了储草,牛羊能够安全过冬了。这一切全靠村支书罗州示范带头。”

  红光村属纯牧业村,牧民祖祖辈辈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近几年,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畜牧业发展。

  1996年11月,罗州当选红光村支部书记。面对日趋突出的草畜矛盾,他准备先淘汰自家近百头老弱牦牛,并将所卖的钱全部用来进行牦牛改良。

  想法一提出,便招来众人反对。

  按传统养畜观念,牲畜头数是牧民财富的象征,因此牧民很少出售牲畜。村里人纷纷劝罗州别破了千百年传下来的规矩。但罗州坚持:农牧民要增收,调整牲畜结构是根本出路。他每天深入牧民家中做思想工作,有些牧民到远牧点放牧去了,他便跑上几公里去宣讲。为使群众信服自己的观点,罗州率先示范,主动学习现代畜牧养殖技术,搭建牲畜圈、养暖棚,在自家草场里种黑麦草,引进优质良种与本地牦牛进行交配,圈养两年后,他家的牦牛以每头1800元的价格出售。他家经过改良的牦牛一天能产奶10公斤左右,是未经改良牦牛产奶量的近10倍。看见罗州调结构取得成功,其他牧民开始转变生产方式,大量出售牲畜,减轻草场压力。

  舍饲圈养,达到了以点代面的初衷,促进全村畜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全村改良后代牛每户达到3—5头,优质良种改良率达到100%。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