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连战称扁应立即辞职 否则会继续对台湾社会伤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8:07 新华网

  新华网新加坡6月13日电(记者张永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13日在新加坡表示,对台湾社会来说,目前的政治局势非常糟糕,陈水扁应该立即辞职下台。

  连战当天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台湾的绝大多数人希望陈水扁立即辞职,而国民党也在表达同样的意见。

  连战批评陈水扁“执政”6年以来,台湾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台湾也被置于亚洲的经济圈之外。他指出,陈水扁现在应该知进退,否则会继续对台湾社会造成伤害。

  ·

  在泛蓝“立委”全力推动“罢免陈水扁案”的声浪中,人在新加坡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也指出,陈水扁已经走到尽头,他也呼吁陈水扁能够“知所进退,自动请辞”。

  据台媒报道,连战今天(13日)上午离开新加坡前,在所下榻饭店召开国际记者会。连战就泛蓝阵营发动“罢免陈水扁案”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国民党所采取的任何行动,不管是“罢免”、“倒阁”、群众运动等作为,基本上对台湾、社会都会造成人力、物力、时间,乃至于社会的不安定。但连战强调,这也是为何国民党希望民进党应在此时尽快地让陈水扁比较平顺地下台,否则是浪费台湾社会的资源,大家都要付出代价,这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他重申,现在最重要的第一步,国民党对这个问题立场也很一致、很清楚,就是陈水扁应该自己要知所进退,但是,陈水扁当前似乎还没有意愿接受现实,伤害的继续伤害,加强伤害的还是台湾社会。

  据台媒报道,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12日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纪念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100周年研讨会,他指出,两岸和平、和解与合作是大势所趋。

  据报道,6月12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及新加坡华裔馆联合举办了同盟会、孙中山与东南亚华人国际研讨会,连战在致词时说,大家今天看到的两岸关系,动静攸关全局、全世界华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们,而和平、和解、合作是大势之所趋。

  连战认为应顺天行事,他呼吁不能假借历史的悲情做借口,来包装以行分裂主义,让过去历史的苦难、民族的悲剧再度重演。

  相关报道>>>

  ·

  ·

  ·

  2006年6月8日

  特稿:

  特稿:

   编者按:中国国民党7日下午决议推动罢免陈水扁,据台湾《联合报》的民意调查发现,48%的民众赞成罢免陈水扁。这一数字与两周前的调查相比,支持罢扁的人大幅增加15个百分点,反对者少了10个百分点。另外,据最新报道,扁妻弊案与赵建铭案都有重大进展,看来,深陷弊案漩涡的陈水扁要脱困并不容易。观察这两天的台湾政局,除国民党推动罢免陈水扁案之外,吕秀莲可谓出招频频,专家认为,短期看起来,台湾的政局会非常得波涛汹涌。随着形势的急速发展,陈水扁到底还能挺多久呢?

  · 【】 2006年6月7日

  

连战称扁应立即辞职否则会继续对台湾社会伤害

   针对“罢免陈水扁案”,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今天召开党团大会,无异议通过支持“罢免陈水扁案”列“立法院”临时会第一案。国民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曾永权表示,推动“罢免案”不是蓝绿对决,而是避免台湾再空转两年,必须以清廉对抗贪腐。而在泛绿阵营内部,随着弊案愈演愈烈,扁夫妇可能涉案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民进党内各派系面临重新洗牌,有“四大天王”之称的苏、游、吕、谢的关系也出现微妙变化。在弊案冲击之下,泛绿阵营风雨飘摇。

  【】 【】 【】 2006年6月6日

  

连战称扁应立即辞职否则会继续对台湾社会伤害

   编者按:自去年高捷弊案被揭露以来,涉嫌陈水扁亲信、家人的弊案接连曝光。“台开案”、扁嫂SOGO案等弊案丑闻让陈水扁从所谓“台湾之子”沦为了“台湾之耻”。台媒认为,如果将陈水扁两届八年任期比喻成一首交响曲,那么,现在曲未终,只剩下歹戏拖棚而已。陈水扁六年的表现也只能用人格扫地和政策失败来概括。一连串弊案更激起全民公愤,台湾《中国时报》的最新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希望陈水扁自动下台者,又上升了4个百分点。“陈水扁必须下台”的社会共识已然形成,甚至李登辉都喊出让他好好思考,不要恋栈职位,自我请辞。那么,陈水扁还在等什么呢?

  【】【】【】【】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