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们为什么打“桥”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8:39 汉网

  论坛开启四个新篇章

  武汉市政协主席 刘善璧

  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举办这次论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让武汉建桥企业会聚一堂,长江日报办了一件好事。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工作如何主动服务于这个“第一要务”,长江日报此举提供了很好范例,实现了党报职能的拓展,代表宣传工作的一种发展方向,值得表扬和推广。

  这次论坛的意义,体现在四个“开启”上——开启武汉建桥企业强强联合新篇章。开启企业和谐创业新篇章。

  过去,武汉建桥企业虽同处一城,交流合作有限。我曾听过一个事例,两家武汉企业参与一项海外工程招标,虽然最后仍是武汉企业中标,由于两家竞争,压低价格,投资方较预算省下1000万美元。如果武汉企业能够联合,这1000万美元就会变成武汉企业利润。

  政协曾经想将建桥企业联合起来,可惜时机不成熟,不好办。这次论坛我们见到,大家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竞合,学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今后还要创立协会,这是很大进步,坚持下去,武汉建桥企业必成“东方巨人”。

  这次论坛,也开启武汉桥文化研究的新篇章。武汉文化内涵丰富,古代的有楚文化,近代的有辛亥首义,在现代有“桥文化”。不要小看桥梁文化,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桥梁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武汉宣扬“桥文化”,可以成为城市特色。

  这次论坛,还开启了武汉建桥产业新篇章,是武汉实施“中部崛起”的重要举措。随着建桥产业链、企业群的形成和发展,我相信,不用10年,有可能会在5年以内,武汉建桥企业就能实现产值1000亿元。

  我想用四句话,作为结束语:

  桥建企业聚一堂,

  运筹帷幄话桥梁。

  武汉担纲建桥都,

  建遍五洲四大洋。

  让桥梁产业成为武汉经济“王牌”

  中铁大桥局股份公司总经理 刘自明

  “建桥之都”,武汉当之无愧。打“桥牌”,实属高明之策。

  从现在起至2020年,是我国建桥事业发展机遇期。“十一五”,大规模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各地市政建设进入高峰,长江上规划建设的桥梁达120座,目前仅建成60座。黄河上还将再建20-30座桥梁。我们亮出“建桥之都”的旗帜,我们打出“桥牌”,就是要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期。

  成熟企业应具有长远的战略目光。所以,我们将视野投向海洋、投向国外、投向未来。

  为此,我们确立了“一业为主,二元经营,三个转变”经营发展新战略:做专做精做强建桥主业,拓展建桥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设计施工总承包;建桥和投资业二元并举,积极稳妥发展投资业、开展资本运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单一内陆建桥向兼顾内陆和跨海大桥建设转变,由单一国内建桥向国内国外建桥并重转变,由建筑承包商向承包商兼投资商转变。

  我们正按照这一战略稳步推进,并已经取得可喜成果。

  现在举办的论坛和建立的团体,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协商的平台、合作的平台,我们将利用好这个平台,虚心向各兄弟单位学习,取长补短,共谋发展。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武汉建桥产业链优势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走向大海,走向世界,为武汉这座“建桥之都”增光。

  我们也希望武汉市的各位领导给予桥梁产业更多的关心、支持和扶持,使它更多地融入武汉的城市发展和乡镇建设之中,真正成为武汉经济发展中一张“王牌”。

  完善产业链打造桥品牌

  中交集团第二航务工程局局长 王海怀

  这次论坛为武汉建桥企业创造了一次展示形象和实力的机会,搭设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共同谋求更大发展。借此机会,对武汉打好桥品牌,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武汉“桥品牌”的优势

  建筑业是湖北的强势产业,拥有特级资质、年产值近100亿元、国内一流的龙头企业5家,覆盖建筑业多数专业:二航局和大桥局的建桥,中建三局的建楼,葛洲坝水电工程局的水电工程,铁十一局的铁路工程等等。

  未来几年,投资拉动仍然是促进武汉经济发展的主力,建筑业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桥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都具有了国内一流、甚至走出国门竞争的能力,二航局在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等国家都有大型项目在建。

  桥梁建造作为建筑业最具“含金量”的产品,武汉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打好“桥牌”这张城市名片,将推动湖北省、武汉市向建筑业强省、强市更快跨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武汉不仅要打“桥牌”,而且可以打好“桥牌”;武汉不仅可以担纲“中国建桥之都”,甚至可以成为“世界建桥之都”。

  二、“政府推动、媒体搭台、企业唱戏”,共同推动武汉“桥品牌”发展壮大

  打出桥品牌,打好桥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媒体、企业的共同努力,甚至市民的广泛参与。

  武汉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没有专项提到建桥产业。10大优势产业中,没有“武汉造桥”。

  建议政府以“桥产业”为支点,把建筑业作为武汉市支柱产业之一,纳入产业规划、同等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重大项目建设“本地优先”,促进武汉企业做大做强。

  发展桥产业,武汉市还须挥起行政“有形的手”,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桥梁产业链,把不自觉的行为转化自觉的行动。

  “中国建桥之都”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长期宣传、推介,我们愿意加强与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武汉“桥品牌”发展壮大。

  打造城市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车延高

  今年是现代桥梁奠基人茅以升先生诞辰110周年,明年适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纪念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4家建桥企业与长江日报社联合举办“武汉担纲中国建桥之都”论坛,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于打造城市品牌,形成武汉市建桥企业综合竞争实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加论坛,大家都在共同思考一个课题:武汉作为中国建桥之都,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担当历史重任?我感到论坛具体起到四个作用。

  第一,讨论定位准确,具有很强、很现实的工作推动性。

  围绕“中国桥城”,前一段很多城市展开了讨论,都想争取这顶桂冠。重庆拥有的桥梁数量多。但武汉不仅桥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建桥实力强,优势独特,称“建桥之都”,当之无愧。

  站在这一基点上讨论问题,有利于企业明晰历史使命,认识自身优势,认准产业前景,积极做大做强。也有利于建桥企业增强彼此联系,资源整合,认识到聚合能产生巨大生产力,从而加强合作,在竞合中做大做强。

  第二,有利于打造城市品牌,打造产业竞争实力。

  品牌是一个企业、一个城市面对激烈竞争,最具诚信性和冲击力的生产力。武汉建桥与钢铁、汽车、光电子比肩,已经形成优势产业。这种产业优势可以筑就城市品牌基础。而品牌的形成,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和更大空间。下步,如何进一步打造品牌,形成产业聚合优势,需要我们做更深的思考。

  第三,有利于构建企业联手合作平台,进一步做大做长产业链。

  武汉桥梁产业链完整,企业间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很大。而桥梁产业的涵盖面也在不断拓展。“宣言”提到,10年内武汉建桥产业实现千亿元年产值,这个目标,立足武汉和国内市场,可谓稳健。放眼全球,也许保守了些。勾画发展目标,武汉企业要有更大雄心。

  论坛之后,建桥企业将成立协会,这样,增进沟通,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能够进一步突出竞争优势。

  第四,研讨会是实现企业文化价值、通过文化包装壮大企业的有益探索。

  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的功能性倍增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与经济结合,将为企业发展、品牌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本次研讨,就是一种文化理念包装,通过张扬文化,来扩大产业的影响力,从而形成市场竞争力。

  “十一五”,建桥企业面临巨大市场空间。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武汉建桥企业团结在“建桥之都”旗帜下,应对竞争,发挥优势,打造品牌,走向世界。

  对武汉建桥产业的建议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李光

  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共同探讨武汉建桥产业的发展大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为促进武汉建桥产业的发展,加快武汉建桥之都的建设,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将建桥产业发展从不完全自觉状态纳入完全自觉状态。首先对武汉建桥产业竞争力进行SWOT分析,对机遇、挑战、优势、劣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制定建桥产业规划和操作步骤。

  二、根据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进行建桥产业相关资源的整合。尤其是破除条块分割的积弊,推进产业集聚,努力形成建桥产业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强化建桥产业上下游关联和延伸,形成规划、勘测、设计、研发、制造、工艺、材料、维护等产业链,并根据区域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延伸。如桥梁经济、桥梁旅游等。必须将桥梁产业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以打造建桥产业和塑造武汉——中国建桥之都的城市形象为着力点,聚合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四、努力激活建桥产业存量,优化增量。武汉是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所在地,有建桥产业的厚重基础,代表了中国建桥产业的整体水平。但存量要进一步激活,同时要增加投入,优化投入,围绕增强产业竞争力,进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考虑成立目标一致、利益均沾、精细分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大集团或虚拟集团。

  五、切实以科技引领和支撑桥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质量、效率和品牌的支撑作用。武汉在科教方面不仅是中部、而且在全国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武汉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光谷生产的大功率可移动激光切割机,应用到桥梁建设中,大大提高了桥梁材料切割的效率和质量,强化了企业的品牌效应。这一范例,充分说明了武汉科教实力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六、积极适应和创造桥梁建设市场。我们确定武汉桥梁产业的发展目标,不仅要着眼于中部的市场、中国的市场,还要紧盯世界市场。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长江上新建大桥以平均每年3座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跨越长江的桥梁和隧道将达到124座。建桥产业还可以向航空港等方面延伸。不久前,我访问美国时,经过10多个机场,这些机场上都建有很多空中连接桥梁,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空间。努力适应和创造国内外桥梁市场,走出一步天地宽。

  强化科技创新迈向桥梁强国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党委书记 田道明

  中铁大桥院从1950年成立至今,参与建造了600余座桥梁,其中40座桥梁横卧长江、23座跨越黄河、15座跨海大桥穿梭海域。

  我们近600名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占70%,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设计大师2名,国家级科技专家3名。

  在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中,我院创下诸多第一:

  汕头海湾大桥,开创了我国修建现代大跨悬索桥的历史。

  西陵长江大桥,主跨900米,一跨过长江,被誉为神州第一跨。它首次设计采用钢箱梁结构,开创了桥梁新时代。

  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跨海长桥。

  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为世界跨度最大、荷载最大的公铁两用桥,是我国建桥史上又一里程碑。

  江苏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在世界上首次创新设计了三塔两跨悬索桥。

  所有这些说明:科技创新将我们推向桥梁强国。应对新形势,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武汉拥有大桥局、大桥院、二航局、铁四院、公二院、武钢、武船等十多家涉桥企业,形成了完整桥梁产业链。依靠产业链条的自主互助,自我调节,已经产生了“火花”:

  1998年,芜湖长江大桥首次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钢种——14锰铌钢。这个钢种,我院提出设计思路,由武钢最终完成,成为国内第四代钢种使用标准,改写了外国高强度桥梁钢材称霸中国历史。

  眼下,在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我们还与武钢联手研发新钢种Q420,钢强度系数较当年14锰铌钢再提高10%以上。

  50多年前,国家在武汉创建首个建桥基地。如今,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也正在迅速崛起。大家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携手共进,发挥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共谋“桥”战略

  武船重工公司总经理 杨少稀

  武汉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建造的第一座桥梁,开国内桥梁建设先河。江城桥梁产业链完整,科研、设计、制造、施工、维护、专业教育俱全,是全国业界翘楚。

  不足之处,是在汉涉桥企业都仅凭自身能力,在市场单打独斗、各自为阵,企业间常有恶性竞争,无法显现“武汉建桥之都”整体实力。

  武汉担纲全国“建桥之都”,企业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有联合意识,共同建设武汉建桥品牌。

  我建议:

  一、成立由科研、设计、制造、施工、维护、专业教育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武汉建桥之都联合会”,建立互动信息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二、共同打造桥梁制造产业链。武汉专事桥梁的高等院校、设计院所、制造企业、钢材生产、土建施工、水工施工、桥梁机械等单位,这一优势国内任何城市无法比拟。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武汉桥梁界应加强联合,实行优势互补,形成科研、制造、加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

  三、讲究诚信,维护品牌。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武汉建桥单位应讲诚信,树品牌,不仅关心自身,更要关注江城桥梁产业同仁,大家拧成一股绳,武汉“建桥之都”这张王牌就会在国内、乃至世界上战无不胜。

  四、避免恶性竞争,共同维护市场占有率。桥梁建设方兴未艾,抢抓机遇,创造“建桥之都”外部、内部环境,加强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内部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双羸的原则,共遵市场规则,避免恶性竞争,维护市场占有率。

  做强桥梁“武汉制造”

  武桥重工董事长兼总经理 黄雍

  伴随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兴建,武桥重工成立。现在,武桥重工担当提升我国桥梁施工设备整体水平的重任。

  去年12月,有53年历史的国企老厂改制为中铁武桥重工股份公司。新公司成立后,新体制、新机制与先进技术相匹配,推动企业发展释放出能量,新产品层出,继而转化为强大的市场优势和潜能。目前武桥重工在手订单合同额近7亿元,是前几年的10多倍。这些产品订单多数是在武汉完成,然后,发往祖国各地,是典型的“武汉造”。

  作为每年300亿元的建桥产业,在武汉市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没有体现。我的感受是有着53年“武汉造”历史的武桥重工,前些年好像没有整合到“武汉造”系列。在城市发展轨迹和主流媒体,很难找到桥梁机械产业的图像和声音,对“建桥产业链”未予以应有的重视与关注。

  建议市委和政府要对武汉“建桥产业链”政策支助和扶持,进一步发掘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在融资、税收、企业重组、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支持。

  武汉担纲中国建桥之都,成立建桥行业协会,同时在旗下组建桥梁机械行业分会,与武汉机械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延续拓展建桥产业链,发展武汉建桥经济。

  作为建桥之都的武汉,在桥梁机械制造领域创造了这么多全国第一,可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建议由武桥重工牵头承办,政府及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创办“桥梁机械”期刊,面向全国发行,确立武汉作为桥梁机械制造业领头羊、排头兵地位,宣扬桥文化。

  我们的三个期盼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陆永初

  今天研讨的主题,事关武汉建桥企业群整体发展,事关武汉担纲“中国建桥之都”形象。举办这样的论坛,在武汉还是首次。

  由在汉4家建桥企业和本报共同发起并举办的这个论坛,是“武汉——中国建桥之都”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为什么策划组织这个宣传活动,为什么发起这个论坛?

  我们的愿景如何,我们的期盼又是什么?概括起来有三点。

  期盼之一:推动武汉建桥企业整合资源,变“散打”为发挥产业整体竞争优势,让武汉建桥享有更高的国内、国际知名度,不断做大做强。

  变“散打”为整体优势,需要解决产业内部如何整合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中央和省在汉建桥企业,如何与武汉地方经济优势互补,共谋共荣的问题。

  武汉建桥产业“硬实力”不错,但还有待于提升“软实力”,需要科学的产业规划,需要高效的组织协调,需要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期盼之二:形成“建桥之都”的城市品牌,进一步提高武汉地方经济与文化地位。

  多年来,我们十分关注武汉的首义文化、知音文化、盘龙文化,但对身边的“桥文化”关注与宣传不够。

  武汉建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一笔难得的特色财富,亟待进一步发掘。期盼之三:增强武汉作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分量。

  湖北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要发挥支点作用,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交通枢纽、制造业基地。武汉作为湖北的龙头城市,在这个战略支点中,负有重要使命:

  桥梁产业直接支援交通枢纽建设,同时拉动制造业发展,“支点”意义十分重大。

  前段时间,我们打破惯例,聚焦武汉桥梁业。下一步,我们还将派出记者,以实地观察、体验的方式,继续深入报道武汉建桥企业巧夺天工的手笔,展现武汉建桥人在天涯海角克难奋进,征服大江大河大海的风采;我们还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继续深入探讨促进武汉桥梁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努力为武汉桥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