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爱心伞如何走出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8:58 每日新报

  朱胥男

  执笔 朱胥男

  昨天一场大雨给许多出行的市民带来了不便,而一些原本在雨天为市民提供爱心伞服务的商家,因为雨伞回收率不高而不得不取消这项服务,让那些有需要的市民更加感到不
便。

  爱心伞遭遇尴尬并非个例,近几年来,类似“爱心伞”、“便民伞”“诚信伞”的公益活动在全国各地都曾见诸报端,活动收到的效果也有相当差异,有的地方回收率接近百分之百,也有的地方上万把雨伞全军覆没。小小的一把雨伞,似乎已经成为考量社会公德水平的一把标尺。

  巧合的是,在雨伞的考验面前,公众总是暴露出自己道德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大地走红”展遭受的人为破坏,还是爱心伞、爱心扇的大量流失,都似乎在印证着这样一个论断,是社会诚信的缺失和公民素质的低下影响了公益活动的效果。

  社会公德尽管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公众的道德水平距离我们想象的程度还有相当的距离,社会公德的建设和提高也需要一个长久的培养和积累过程。在这之前,公众道德显然经不起私欲的诱惑和挑战,如果主办方过高估计受众的道德高度,势必会造成活动的收效和预期之间出现巨大落差。

  文明素质往往是和制度约束相辅相成的,即使是一些公认的高素质城市和国家,也并非那里的市民素质有多高,而是有一套很好的约束制度,并通过制度约束形成一种自觉遵守的氛围和习惯。

  从外地的经验来看,像登记、押金等约束制度才是破解“爱心伞”有去无回局面的有效办法。因此,社会风气的提高和个人素质的培养需要合理的规则和制度作为外部约束,这样才可以形成公共物品的“良性循环”。相关新闻链接 2版

  <责任编辑>闫新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