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当艺术远离残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4:33 新民周刊

  BY 思 郁

  《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是威廉·冈特“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潮流”三部曲(其余两部为《美的历险》和《拉 斐尔前派的梦》已分别由江苏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中的最后一部,描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画坛以弗莱德里克·雷 顿为代表的学院派的功过是非。

  一切都得从1816年,埃尔金伯爵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雕刻运到英国开始。帕特农神庙于公元433年建成,是 世界上的一大奇迹。但是这个奇迹能抵抗岁月的侵蚀,却不能抵挡战争,它的精美无双变成了断壁残垣。时任外交官的埃尔金 伯爵不惜重金把本属于希腊历史一部分的雕刻和石像运到英国。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以后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雕”的石刻 ,引领了一个英国古典主义新画派的崛起。

  当时的英国画坛一种致命的弱点已经显现。画家们用一丝不苟的笔触作画,但是心中完美形象落到笔下就变成了僵化 的冷冰冰的线条。他们心中涌动的是无比的激情,但是一旦表现在画布上,激情丧失殆尽。画家们排斥尘世一切物质性的东西 ,他们用理念绘画,但是理念禁锢了他们的想象。以雷顿为代表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向古希腊雕刻寻找灵感,恰恰是对那个时代 最好的注解。

  正如文艺复兴一样,向古典寻找灵感包含了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悖论:走向古希腊的精致和完美,同样就意味着走 出了现实。仔细梳理维多利亚时代那场轰轰烈烈的返回古典之风就会发现,恢复古希腊的精美是不可能的,“埃尔金大理石雕 ”永远都是残缺的,我们只能在临摹残缺美中想象完美的极致。这种想象的临摹不属于古希腊,只会属于维多利亚时代。所以 ,冈特一针见血地指出:“‘埃尔金大理石雕’适应了英国人的民族特性,也带上了英国人的孤立性,因此与其说它是古希腊 的荣耀,不如说它已经变成了一种大英博物馆的荣耀。”

  冈特不得不承认,古典主义画派的兴起虽然一改当时画坛基督教宗教精神的沉闷画风,追求世俗化的、健康感性的风 尚,但是矫枉必定过正,过于精致的、完美的绘画,把古典主义绘画拉离了厚实的现实。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的资助一定 程度上成就了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追求,但是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也同样误导了学院派的画风,从而成为古典主义最终远离现实 的共谋。正像这个画派的领导者,被誉为英国画坛的“奥林匹斯山”的雷顿,他早年一直游历在巴黎、

意大利、埃及、罗马和 希腊等地,头脑开放,善于学习,能兼收并蓄,尽管如此他的作品还是有缺点。他早期的导师施坦勒有句名言“样样都完美, 那就什么都不完美”就很适用于雷顿的作品。这是一个无言的讽刺,用自己的一生让自己的绘画达到完美的境界的时候,同时 也是他陷入最大的失败的时候。所谓“成功是最大的失败”这种两难式的悖论,提醒了我们的世界和现实永远都是残缺的,正 如“埃尔金大理石雕”也永远都是残缺的一样。

  1896年1月26日下午,雷顿在卧室中安静地离去,他的临终遗言是“请转达我对皇家美术学院的爱”。而就在 这“带走整整一个辉煌的时代”的时刻,一批日后被称为“印象主义”的新派画家产生了,另一个时代的大幕悄然开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