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竞争压力让“疑病症”多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09:23 扬子晚报

  前几天有媒体报道:在应考最紧张的时候,武汉有位高考考生却因病赴上海就医,专家百般查找,找不到任何身体有病的佐证,断定她患的是“疑病症”。

  何为疑病症?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系主任杜文东告知: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又名疾病臆想症。患者感到身体有某些不适,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多种检查,不能证实疾病存在,但仍坚信自己有病,这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神经症。据国外
报道,本病约占各种疾病的1%。

  生病是逃避的最好借口

  以往,疑病症多见于文化落后地区,人们对卫生知识缺乏了解,往往会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但现在发现,城市白领已是此病的一个密集人群。现代社会,充斥竞争,人们害怕失败,下意识地想逃避,而此时最能安慰自己,最能说服别人的借口,就是生病。如那位高考生,她太害怕高考落榜了,于是就“病”了。

  此“病”绝非假装。杜文东教授曾接治了一位疑病症患者,他是位厂医,有一天他骑车上班,突然晕倒在厂门口,但医生查不出任何可能让他晕厥的躯体疾病。原来他正准备参加大专学历的考试,害怕考砸了女朋友离他而去,不由自主地晕倒了,就此躲过考试一劫。

  此“病”可能病得很重。当心理因素引起躯体上的病疼后,人会更加焦虑,躯体“病”随之更加严重。有这样一位患者,小时,是孩子王、优秀生、班干部,人人都说他长大后会有大出息。但长大后,同学中有成教授的,当干部的,搞企业发财的,而他却只是一单位的保卫干部,这让他很郁闷。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心跳得很快、很响,就诊后心电图等一切正常,他不信自己没有患上心脏病,又到其他医院看专家门诊……现在他病休在家,不断看病,大把吃药,因一动就气喘,已不敢出门。

  “疑病症”背后的机制被发现

  客观查不出病,主观却感到有病,让人不可思议,杜文东教授告知,近年来,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探求大脑的秘密,现已发现了隐藏在心智过程背后的机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学研究院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研究发现:人体在遭受到精神打击、挫折、失败、长期紧张、心情不好等情况时,脑神经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神经肽、缓激肽,这些废物氧化后,会转为毒性很强的淀粉样肽,费舍尔教授称之为“脑毒素肽”。脑代谢毒素会损害神经细胞膜,引起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导致神经功能失衡,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紊乱症状。

  人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两部分。躯体神经的功能,是调节全身肌肉和关节活动,受人的意识支配。临床经常发现有些“瘫痪患者”,双腿功能完好,但却不能走路,那是躯体神经发生功能障碍所致;植物神经负责支配内脏、心血管平滑肌等,这类神经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自主神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若累及心血管系统时,其表现是胸口隐痛、心慌、心悸等;累及呼吸系统,可出现胸闷、气急、咳嗽、过度换气等;而胃神经症,多为胃胀、胃痛、呃逆、腹痛、神经性腹泻;此外还可出现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多种症状。

  受溺爱的孩子易患“疑病症”

  心结-焦虑-脑毒素-细胞膜受损-神经功能紊乱-疑病症,从此发病链上看,若打开心结,即可阻断疑病症的发生。杜文东教授发现了那位厂医的心结,一针见血地告诉他;“你没有患任何疾病,你之所以晕厥,是因为你太怕考砸了。”这位厂医明白自己生病的原因后,再加上女朋友的抚慰,之后再没有晕厥过。弗罗伊德曾说,“若打开人的心结,人就会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

  但有的心结就是解不开怎么办?如那位保卫干部,他的发展不如人,是他无论如何不能面对的。杜文东教授告知,最好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即,想办法让患者不要总想着自己的病,减少以致不去看病,放松心情,减少焦虑,以阻断疑病症的发病链。创造“森田疗法”的森田先生,少年时发现自己“容易疲劳,心动过速”,坚信自己患上了“神经衰弱”。大学一年级时,他和父母赌气,放弃治疗,拼命学习,想干出个样给父母看看,考完试后,成绩优异,严重的“神经衰弱”竟不知不觉痊愈了。

  防疑病症,应从娃娃抓起,儿童时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若太过溺爱,容易让其成为“好强的理想主义者”;若因父母离异等原因而被忽视,有的可能被激发出“一定要做出个样来给你们看”的心态,而成为“完美主义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竞争社会,若面临“欲求与现实”、“理应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间的尖锐矛盾时,主观强求,却力不从心,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而下意识地逃避,所以那些受溺爱的独生子女们,那些因种种原因被忽视了的孩子们,长大后可要谨防疑病症。本报记者李兰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