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0:10 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6月15日电题: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新华社记者张晓晶

  高考“揭榜期”到来之前,为了减少对“高考状元”盲目炒作带来的不良影响,《现代教育报》日前向新闻媒体发出倡议,呼吁辩证地看待“高考状元”,不搞“高考状元”
报道。这一倡议恰逢其时,值得叫好。

  近年来,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时,就是“高考状元”闪亮登场之日,学校、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商家合力营造出一种对“高考状元”近乎崇拜的情结。一些地方和媒体对“高考状元”的追捧变了味、过了头。

  学校出了“高考状元”,宣传出去就会有广告效应,就可以招徕更多的尖子生。一个地方出了“状元”,地方领导脸上有光,是一种值得炫耀的政绩,有的地方让其“穿锦袍戴官帽,游杏园拜孔子”,有的县长还专程赶到“高考状元”家里表示祝贺,称赞其为全县人民争了光,还发奖金若干。为吸引公众眼球,媒体对“状元”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从成长环境、学习方法到生活习惯事无巨细、挖地三尺。一些精明的商家更是蜂拥而上,有请其代言的,有为其出书的,有出赞助费扬名的,有策划报告会的,似乎有了“状元”字眼,银子就“哗哗”地来了。

  其实,“高考状元”只不过是在高考中发挥比较出色、成绩领先而已,几分甚至几十分之差,并不能说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多大差别,“高考状元”并不能与成才、成功划上等号。香港大学去年在内地招生,吸引数千名学生报考,录取结果公布后,竟然有11名省市级的“高考状元”被拒,这可以说是对我们过分追捧“状元”的一个警示。

  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是应试教育思想和社会浮躁心态的反映,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强化了分数、名次这类概念,强化了学校、学生和家长“惟分数论”的情结,导致学校、家长为培养“状元”而鼓励孩子死读书、读死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