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改革实验“先行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0:05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记者张平阳

  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历史证明,计划经济下可以产生高新技术,但难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培养出科学家,却无法造就出科技型实业家;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只能生长于市场经济的肥沃土壤中。

  长期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认为,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突破四个方面的约束:第一,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但在转型时期制度重于技术。第二,需要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但市场的驱动最为重要。第三,需要运作项目和营造环境,环境的营造重于项目运作。第四,需要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合作,但我们缺少的是能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领袖型企业家。“我把这称为制度的突破、市场的突破、环境的突破和人才方面的突破”。

  西安是中国科技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也是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军工单位的重镇,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步履维艰、发展缓慢,人才大量流失。西安高新区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在计划经济和旧体制的汪洋大海中创建了一片新体制的“净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环境、培育了主体、搭建了载体,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西安高新区地处内陆,当初在区位、资金、政策、信息及观念等多方面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走在全国高新区的前列,最关键的是体制创新。十五年间,在全局性的市场化改革难以快速推进的情况下,渴望快速发展的西安人,在高新区率先建立起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力营造适合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经济环境。

  西安高新区建立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省市区有关部门领导参加。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和长远规划,确定战略目标,解决重大问题,排除外部干扰,保证高新区新体制、新机制的正常运行。市政府赋予了高新区管委会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开放运行,封闭管理”,真正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形成了管委会与企业和市场的新型关系。

  高新区管委会把工作重心放到发展环境营造和为企业发展服务上来,极力推动实现技术知识商品化、科技人才社会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成了真正的市场利益主体,产权明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快速发展。管委会建立了以“人员能进能出的合同制,工资能升能降的分配制,职务能高能低的聘用制”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截至目前,高新区管委会十次大规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共有8000多人报名,参加考试的有1613人,录取上岗的近200人。通过招聘,管委会形成了符合岗位要求,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历层次基本合理,充满活力、整体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良好的体制环境,确保了“服务型政府”名至实归。“企业有难,上门服务;现场解决,决不拖欠”,这在西安高新区已经司空见惯。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多次带领部门负责人走访企业,现场协调解决企业建设发展中的具体困难,登门服务。区内企业欧舒特反映雨污水排放解决方案未有效落实,管委会领导当即要求相关部门立即拿出解决方案,迅速为企业接入水、电、气;土地储备中心成立专门协调小组,组长长住工地,协调企业与拆迁村民关系,在最短的时间里为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